昔日“热门专业”为何上榜
“企业需要的是懂食品加工和检测的人才,而不是满腹理论的‘学院派’,我们更愿意招收高职高专的学生,因为他们动手能力强,可以直接上手。”郑州福晶园企业管理公司总经理刘群立说。
一边是用人市场的人才短缺,一边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近年来,这种人才的供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也促使外界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产生了质疑。此次教育部公布的15个专业中,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等专业,均是前几年的时髦专业,并曾被广泛追捧。
洛阳理工学院院长杨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部发布该名单是为了加强对高校专业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从此举的初衷看,教育部的用心可谓良苦。由于我国近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部分行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就业率低反映了这些专业在最近几年的供需变化。
杨小林认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服务社会,教育就不会有生命力。1999年前后,大规模扩招和部分院校为招生而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不少“时髦专业”,什么专业收入高、就业率高,就设置什么专业,在功利至上的理念下,高校一哄而上,家长和学生也是一哄而上,导致某些专业供求失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