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当作新时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行为创新的合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以理念创新高度提升生态文明思想认识新境界
执政理念既是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总体反映,又受执政环境的深刻影响。执政党的执政环境包括执政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生态环境是执政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它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成为影响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变量。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理念创新。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是指自觉破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陈旧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认识和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结论或理论体系。
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实质是在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理论深化,是对以往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超越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表明了我们党的生态自觉,提升了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的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清醒认识”的理念,即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两个清醒认识”的理念揭示了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发的生态矛盾的尖锐性和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同时,指明了执政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习近平总书记还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要思想。长期以来这一重要思想被人们忽视了,只强调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导致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误解和曲解。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都是在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起作用的。马克思将自然界作为生产力能够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指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马克思并没有一味地推崇生产力,而是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即建设性的生产力和破坏性的生产力。前者是绿色的生产力,后者则是非绿色的生产力。马克思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忽视自然环境和人的发展而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要人们警惕生产力的“片面的发展”,警惕生产力“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做到“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深刻论述,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科学阐述和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