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题:南水北调:助推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作为主要受水区的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将获补充。多位水利专家分析,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将推动京津冀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水安全保障度。
严重超载
京津冀地区不到全国2.3%的国土面积和1%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和11%的经济总量。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和长期以来水资源过度开发,京津冀现已成为我国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地区之一。
记者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获悉,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均水资源量都低于500立方米的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下限,其中北京约为100立方米,天津约120立方米,河北约300立方米。
水资源禀赋不足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致使京津冀地区多年来被迫超采地下水,地下水应急储备功能多年来严重受损,其中海河南系、冀中南地区水资源超采尤为严重。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坦言,按照现在用水水平,京津冀生态环境用水年均赤字近9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超采68亿立方米,年均挤占河湖生态用水15亿立方米,枯水年份挤占生态用水问题更加突出。
专家认为,目前“水危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我国北方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而超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沉降、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这么少的水资源,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粮食主产区很多又在北方,京津冀地区目前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十分紧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为缓解北方缺水而建。一期通水后,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其中河北年均受水30.4亿方,北京受水10.5亿方,天津受水8.6亿方。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说,中线工程通水后,将显著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供水保证率,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据了解,东中一期工程实施后可直接给沿线253个县级以上的城市供水,而中线通水后可使京津冀等沿线城市供水保障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
孙国升认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地区水资源保障提出新的要求,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京津冀地区将有望形成互通共济的供水新格局,统筹区域水资源调配。
京津冀三地共性多,具备水资源统筹调配条件。一是同处海河流域,历史上水系发达,水系边界相对清晰;二是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水利工程设施,方便采用工程措施打通水系通道、优化水系布局和统筹水资源配置,具备水资源互通互联的有利条件。此外,京津冀对外调水都有强烈需求。
根据水利部近期组织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未来京津冀将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统筹水资源调配,构建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格局,而南水北调工程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初步规划,京津冀地区的山前平原区将重点构建山区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骨干输水渠道为一体的水源配置体系,发挥对京津冀水源统筹调配作用;中东部平原区将通过南水北调东中线及引黄增加供水,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增加河道用水,治理水环境等。
其实,京津冀地区水资源调配早已有了先期尝试。自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至今,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流域已累计向天津市供水200多亿立方米,缓解了天津的缺水问题。
2008年9月起,已建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京石段应急工程开始从河北一些水库向北京调水,缓解了首都严重缺水局面。
专家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应协同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京津冀,为京津冀一体化构筑了水的命脉,有利于区域水资源优化调配,缓解京津冀水资源短缺状况,并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人水和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年均近50亿方的江水将滋润京津冀地区。然而,相关专家指出,仅依靠调水工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京津冀严重的缺水困局,将外调水高效用好,对水资源科学调配并加强全社会节水,才是缓解水危机的长效方法。
孙国升建议,京津冀地区应尽快把区域水资源底数摸清,再在国家战略基础上,遵循水资源规律,协调配合,统筹利用外调水与本地水。“最重要的是实现低水低用、高水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
还有专家认为,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必须加大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实现工程互联互通,构建水资源统筹调配体系。此外,还要建立水资源应急储备与应急体系,以应对长期干旱和特殊灾情。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区域水资源超载局面将得到基本控制,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到2030年,京津冀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生态文明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协同水治理管控能力增强,应对风险能力和水安全保障程度提高,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专家建议,京津冀地区须加强需求管理,严格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合理调整用水结构与格局,使得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控制,按照优先使用外调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及海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控制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新华社专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