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科学对待传统文化(2)

怎样科学对待传统文化(2)

二、科学地对待文化传统,必须自觉地把握文化的主体性尺度。具体说,我们要积极培育健全的主体意识,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正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自觉地担当起中国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说到主体自觉,习近平同志清晰地表达了我们应有的认识。他说:“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他还特别指出,从整体上看,“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论述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应该确立的全民族、全历史、全方位的文化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告诉我们:绝不能以任何方式割裂中华民族主体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也不能接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推行的各种割裂。现实中的割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横向”的和“纵向”的两种。

“横向”的割裂表现在:总是看不见或记不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民族凝聚和融合,至今已有十几亿人、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一个伟大的命运共同体,不是把中华文化看作是这个共同体源远流长的血脉,而是仅仅着眼于某个肢体即族群的局部文化,自觉不自觉地用它的个性来代表或代替中华文化的共性;不注意或不承认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事实,而是仅仅瞩意于某一家一派的思绪,企图用某种简单的逻辑来说明复杂多样、“和而不同”的历史;不关心或不理解什么是真正使中华民族不断凝聚壮大起来的文化纽带,什么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传承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即中华各民族各阶层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不是以这些历史上的“实然”情况为根据,去理解和设计我国发展的“应然”,而是以眼下流行的某些思潮来剪裁历史和现实,各立门户,各执一端,甚至一味要求中国人做某些外国人希望做的事……凡此种种,其效果往往就是从主体结构的“横向”关系中,人为地割裂历史和现实的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

“纵向”的割裂表现在:不是把现实的中国与历史的中国看作是一个连续整体,不是把我们的今天看作是从我们的前天昨天曲折发展而来的一个成果和阶段,而是把它们说成是完全相互否定、彼此间没有连续性的纯粹“断裂”;不是从中华民族屡经磨难和挫折中不断探索和凝聚,从而终于重新振兴起来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脉络,而是想仅仅择取历史上某一时段某一环节的成败,当然地就把它当作评判中华文化得失的根据;不是以担当今天的历史使命为目的,去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经过自我扬弃走向踏实的自我超越,而是乐于当旁观者或把玩者,对本民族的文化作壁上观;甚至热衷于时尚作秀,用形式主义的“返古”或“创新”等新花样去抢占市场,实际是翻旧账、走老路……凡此种种,其效果往往就是在“纵向”时序结构中,人为地割裂了历史和现实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的割裂,如果任其泛滥,都可能导致中华民族主体的“虚无化”和中华文化的“碎片化”,都会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最终损害的必定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和长远权益。采用一个比喻说法:中华民族好比是一个历史巨人,那么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则是构成巨人肌体并不断生长着的肌肉、骨骼、器官和细胞等生命组织,而文化则是由这些组成部分共同造成并共同依赖的血液系统。没有整个肌体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形不成血脉;没有血脉的运行,就既不可能有整个肌体的发育生长,也不可能有它的器官和细胞的单独存活。所以,我们反对割裂,并不是也不应该是要取消各方面多元文化的个性,而恰恰是要在充分鼓励和保障各部分积极发展的同时,防止割断其民族文化的血脉,将其孤立化地加以肢解。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