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以依法治国应对经济新常态(2)

河南:以依法治国应对经济新常态(2)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依法治国将成为改革创新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建设国际化高水准的市场经济法治国家,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

应对经济新常态必须推进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指出,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然而法治建设却相对滞后,存在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短板”。从国际经验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转型能否成功,能否避免“拉美陷阱”,一个法治、公平、市场化的体制能否搭建常常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以依法治国作为保障,改革才能不走样、不变道、有章法。当前,我国政府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红利继续释放,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新亮点。

依法治国是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由法治提供竞争规则,引导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取胜的经济。推进依法治国,能够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用市场经济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因此,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依法治国是繁荣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资金和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创新者的权益得到有力的保护,创新主体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创新的动力才能可持续。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从顶层设计上指明了一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铺下了牢固的基石。

依法治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问题频发,雾霾天、地下水污染、镉大米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当前,我国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法律法规支撑不足,对违法行为惩罚力度整体依然偏弱,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与推动经济转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环境领域的法治建设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问题处于高发期,利益关系深度调整之难前所未有,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化解矛盾淤积,凝聚发展共识,提高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取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