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2)

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2)

——赤水市围绕生态富民强市的调研

摘要:近年来,赤水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走出了把生态与发展统筹起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统一起来的新路子。

二、主要成效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2010年以来,该市GDP年均增长17.4%,高于全国、全省和遵义市平均水平;2013年该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1元,比全省高1947元,比遵义市高532元;在全省增比进位排名由84位上升到26位;森林覆盖率达81.17%,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3.2万/立方厘米,被誉为“可以深呼吸”的城市;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直稳居全省第一;景区接待游客增长162%。 

构筑长江中上游有效的绿色保护屏障。近年来多措并举治理水土流失801.5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83.01%。通过“以竹代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减少森林采伐6万亩。如今地质灾害数量比退耕造竹前减少35%以上,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400万吨以上,降低了70%,极大的缓解了三峡库区的泥沙堆积压力。

构建发展与保护联动推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发展造竹、种植石斛等生态农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加工开发生态资源,不仅提升经济效益,又反哺了生态农业,实现了百姓富、企业强、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截止2014年上半年,已造竹130万亩,种植金钗石斛面积5万余亩,年出栏乌骨鸡500多万羽。生态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生态工业的“绿色食粮”,成为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10多万农民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的产业工人。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通过生态建设,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2013年该市人均寿命达77岁,百岁老人33个,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10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四河四带”建设,多年后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再现并被群众自觉放归山野,紧邻城区的河中绿洲现已成为群鸟栖息的“白鹭岛”,展现出一幅“四季常绿、四季有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小康画卷。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