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评价机制设计(5)

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评价机制设计(5)

第五,应用“大数据”,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数据可获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统计工作的理念、生产流程以及价值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由此诞生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大统计”。“大统计”是政府的统计工作在“大数据”冲击下进行统计业务的再造,使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整理科学化、数据分析专业化,从而带来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变革。应利用“大数据”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数据的可获性,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思路。我们要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中,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如下:

一是基于中国国情,借鉴SNA-2008、SEEA-2012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国民经济核算外延,丰富国民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核算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红线和社会资本等指标,改革与完善国民收入、消费等经济指标。

二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完善的基础上,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方法,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系统考核地方政府政绩、评价全国和区域(包括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提出推进“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中,前者为后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据来源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评价体系应用于实际,科学如实考核评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结构和潜力,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它包括:

其一,核算体系。借鉴SNA-2008和SEEA-2012的理论方法,考虑资源有限性、环境承载力、污染负外部性、生态红线等多重影响因素,研究生态环境指标核算方法;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相关的服务业、R&D、住房价值、居民收入、雇员股权等核算内容;研究法律、道德、民主、文化、凝聚力等社会资本指标的核算内容与方法。

其二,指标体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全,判断标准不统一,缺乏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的定量化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系统和社会资本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我们要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方法的实际,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教等要素综合核算统计体系建设,构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系统考核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能力和潜力。

其三,考核评价方法。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突破性,系统研究归纳既有文献的综合评价方法,科学比较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突破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及不足,在对指标类型的判别和一致化处理过程中,将研究处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及敏感性分析,系统研究主客观赋权方法,最终确定适合的指标权重,不仅适用于静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能够处理动态综合评价过程中的跨区域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集结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其四,实践应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应用,发现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突出问题。一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环境变迁、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衡量、测定和描述,揭示经济社会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规律性;二是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评价、地区评价和关键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评价体系数据可视化设计,实现对考核评价指标数据的变化纵横比较,为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制度、政绩考核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