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科研究要最大限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社科研究要最大限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省委书记郭庚茂在我省社科界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缺少有价值的成果,难以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记者就这一问题,邀请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丁素、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刘红旗,请这两位社科界专家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我省社科界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缺少有价值的成果,难以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理论研究与中心工作、社会实践脱节。在当前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大背景下,郭庚茂书记要求,我省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应该坚持围绕中心,把中央精神和河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河南发展的历史性阶段性任务,突出问题导向研究,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记者就这一问题,邀请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丁素、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刘红旗,请这两位社科界专家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围绕中心定好位

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何发挥好它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最大效益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当前社科理论界亟待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刘红旗认为,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原因,一是社会科学工作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信息不对称。社会科学工作部门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但是对实际工作信息了解较少,对工作的实际过程缺乏深切体会;实际工作部门掌握大量实践信息,但是对新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不熟悉,缺乏专门研究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相互分离。

丁素说,“河南的社科理论研究与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比较河南的独特发展成就,社科研究水平仍难摆脱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窗困之状。学理上的自觉仍未完全实现服务上的自信,研究上的自主也未能真正实现自强,尤其在研究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上,也多因与实践发展和理论需要不聚焦,使得研究的不少成果处于闲置状态,‘想不到、用不上、靠不住、信不过’的问题相对突出。例如,其研究尚缺乏系统规范的实证化自觉;严谨善意的应用化争鸣和所谓的现实性评估,也尚未形成有针对性的跨学科、多视域对实际问题信息的分析训练方法和实证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果的实践性创新和现实价值转换。此等问题从现实应用上看,恐多与三种能力的缺失密切相关。一是缺失社会理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的能力;二是缺失整合相关学理系统以形成自主自觉的学术向实际转化系统的统筹能力;三是缺失与河南战略的连续性发展相对接的能力。”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