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赶考”永未结束

北京:“赶考”永未结束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摘要:今年是郭沫若力作《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发表70周年。在这篇旷世雄文中,郭沫若认真“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在当时有力地发挥了“借古讽今”、“以史鉴今”的作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著

今年是郭沫若力作《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发表70周年。在这篇旷世雄文中,郭沫若认真“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在当时有力地发挥了“借古讽今”、“以史鉴今”的作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甲申》的发表引发了中国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激烈论战,其深刻的“影响最广泛最巨大”

16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这一年,既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的胜利之年,又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迅速走向败亡之年。在事隔300年后的1944年3月19日至22日,郭沫若撰写的长篇史论文章《甲申》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4天,引起了国共两党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发了中国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激烈论战,其深刻的“影响最广泛最巨大”。

●《甲申》一发表,国民党立刻感受到了其锋芒所指,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反应

《甲申》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的现实:让人不难从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联想到蒋家的独裁;从明末中原的天灾人祸,联想到1942年的中原大旱;从腐败丛生的明末吏治,联想到声名狼藉的国民党官场……文章实际是在警告国民党顽固派,若不改弦易辙,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国民党立刻感受到了其锋芒所指,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反应。3月24日,为蒋介石执笔撰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在《中央日报》上发表题为《纠正一种思想》的社论,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抨击《甲申》是“出于一种反常心理,鼓吹战败主义和亡国思想”。4月13日,《中央日报》发表《论责任心》的社论,责难郭沫若是“对国家和政治没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责难《甲申》“渲染着亡国的怨望和牢骚”。4月21日、26日、28日,《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攻击《甲申》,表示不能“听其谬种流传”,指名道姓要“共同纠正这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