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赶考”永未结束(2)

北京:“赶考”永未结束(2)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摘要:今年是郭沫若力作《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发表70周年。在这篇旷世雄文中,郭沫若认真“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在当时有力地发挥了“借古讽今”、“以史鉴今”的作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中国共产党人独具慧眼,意识到《甲申》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甲申》在发表后不久就传到延安。中共中央对《甲申》采取了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态度。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深谋远虑,独具慧眼,意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当毛泽东从《新华日报》上看到《甲申》后,立即决定把李自成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作为全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反面教材,后来他甚至还说过《甲申》“要永远读下去”。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高度评价《甲申》,不仅在于其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符合毛泽东的看法,更在于文中对李自成失败原因的深刻揭示:“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在《甲申》发表20天后的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学习和时局》的演讲报告。他在历数我党历史上因骄傲而吃了大亏的教训的同时,明确宣布把《甲申》作为全党的学习材料,作为整风运动的正式文件,告诫全党要以李自成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延安《解放日报》于1944年4月全文转载了《甲申》,并在编者按语中称其“充满了爱国爱民族的热情”,“科学地解说了历史”。5月,延安新华书店总店出版了《甲申》单行本。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向全党、全军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通知发出之后,各解放区纷纷开始翻印《甲申》。

《甲申》的当代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面对370年前发生的历史,无论对哪一个政党,或者哪一位政治英杰来说,都是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的前车之鉴。

●用民主新路构建政治生态,确保政治清明

中国的历史,是一个王朝不断兴衰更替的历史。《甲申》开篇就指出:“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了。”1644年,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一个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和一个存在了42天的大顺王朝,相继灭亡。这其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深思回味。明朝政府因完全丧失民心,一下子土崩瓦解了,真可说是“其亡也忽焉”。当时的李自成、大顺军,很快地深受京城百姓的由衷爱戴,真可说是“其兴也勃焉”;然而好景不长,造成“将相不和”,“君臣离心”,最后“呈现出了‘解体’的形势”,“其亡也忽焉”。虽然“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但“李岩的悲剧是永远值得回味的”。《甲申》以此作为结语,真可谓引而未发,欲言又止,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反思空间。

这就启示我们,无论是大明王朝,还是大顺王朝,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如何能够打破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在“窑洞对”中给出了最佳的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就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90多年来,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民主这条新路上,步伐越走越坚实,道路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