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赶考”永未结束(3)

北京:“赶考”永未结束(3)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

摘要:今年是郭沫若力作《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发表70周年。在这篇旷世雄文中,郭沫若认真“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在当时有力地发挥了“借古讽今”、“以史鉴今”的作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用赶考行动构建政治生态,确保政府清廉

1949年3月,在进驻北平前夕,为使身边的工作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毛泽东把他们召集起来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啊。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合格,希望会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当李自成。”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视察时再次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抓紧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真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政府清正廉洁。

●用整风精神构建政治生态,确保干部清正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在《甲申》中,“要说难也未尝不是难”,“要说容易也实在显得太容易了”。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这个“假使”和发问,以及对封建政治改朝换代周期所表现出的政治变质、政治信任弱化、政治安全系数走低等政治怪相,对于天才的郭沫若先生来说,还是清楚地觉察到了:“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迟早也会变质,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德政’,可以说是断无例外”。这触发了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革命局限性、艰巨性乃至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思考。在毛泽东看来,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同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有某些相似之处,极有可能“重犯胜利时骄傲自满的错误”。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又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启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切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善做善成,确保干部清正。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