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鲁洪生: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字是“生”:生生不息、引人向善

中国文化,《周易》的智慧,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生”,两个字概括就是“生生”,我的名字(鲁洪生)就是周易大师起的,当时父母告诉我说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字就是“生”,就这么一个名字,引导我读了一辈子《周易》,后来我慢慢弄明白,中国文化的“生”字意味着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引人向善,推动正能量,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5000年,是有其合理的内核的,如《周易》所说的“事事有阴有阳”,就像有男人有女人一样,没有绝对的,因此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从性别来说男女是不同的,要一分为二,但从孕育生命的角度来看,缺谁能不行,必须合二为一,用这个道理去解释自然现象,提升到哲学智慧,再引导人。此时你再去参观颐和园,你就有理论高度了,你站在山上往下一看,那就是阴阳图,你把《周易》的阴阳图要是悟明白了,你对人世间的事情就能看明白,大道至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后你就能明白,明白以后也能够实践了。水就是阴,十七孔桥连着那小岛就是水中之阴,那个小岛是阳,阴中之阳;万寿山就是阳,山上的一湾水就是阳中之阴,因此任何事物都是没有绝对的,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的区别只在于比例的不同。对人的判断也是如此,不管三七二八,还是四六一九,出错都只能技术上的错误,不是方向性的错误,没有绝对的事情。

孔子接近50岁的时候终于读懂《周易》,从此以后整天把玩这本书,他的记忆力是过就不忘,但他不是记忆而是感悟,用他的话来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以学易”说明什么?要真正了解《周易》,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感悟,需要有学识的累积。“可以无大过矣”则意味着学习《周易》(即中国文化)能够指导人不犯大的错误。

清华大学校训大家都熟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国国学智慧的高度浓缩。“自强不息”强调高调做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进取。在孔子那儿就变成“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理想很难实现但也不放弃,在不断拼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左传》出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生命短暂、宇宙无穷,如何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在无限的宇宙中留下痕迹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你看中国式论证,都是先说一种自然现象再说一种人事。“雁过留声人死留名”,都这么论证,留美名,不是留恶名。如果老虎苍蝇来听一听我们国学,他就知道,不应该犯那些浅薄的错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实际心里应清楚的。

怎样才能穿越时空留下永恒呢?那就需要“立德立功立言”,要么是道德楷模,要么是建功立业,要么是著书立说,所以中国文化中有光宗耀祖这样一种“孝”观念,是有其合理的因素。当祭奠向祖先汇报的时候,这些老虎苍蝇怎么汇报?那是给祖先抹黑。实际上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约束,引人向善,发愤图强。往往我们只看到祭奠封建迷信神学的一面而忽略其合理一面,事事有阴有阳。孔子天天读《周易》,子贡不理解,就问老师为什么?孔子回答“我求其德而已”,关键词就是“德”。

在《周易》之前,因为一切都是听天的,即所谓“天命观”,所以饿死人了就推给天,说那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武王克商之后为了服众,提出的重要理由就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是人的智慧,古人所说的“德”和我们今天说的心得的“得”发音相同而通假,但它的外延远远大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八荣八耻伦理道德的“德”,凡是从天象中感悟出的一种抽象的智慧都叫做“德”,但是现代汉语体系中还没有一个词可以和古人所说的“德”完全对应。我从《周易》中感悟出,治理国家,人所以成为人,都是与“德”相关的。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