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鲁洪生: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中国文化从学习开始,从条件说起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观天象悟人事,从天象当中悟出道理,在《大学》中这叫“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认识天象,感悟智慧的目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而提高自己的修养是指导实践,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文化拉远了看,不管哪一家都是这样,向天学习、提升智慧、指导实践。三个阶段,都是从学习开始。学习的目的是提升我们智慧,智慧指导我们工作与生活,而指导我们工作生活是构建身心和谐,每个人身心和谐家庭才可能和谐,无数的家庭和谐了,这个社会才可能谈到和谐。

中国文化不是先做梦,而是从条件说起,告诉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可走向和谐。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不论地位高低,男女老少,都要从学习开始。古代中国非常推崇学习,《汉书·韦贤传》有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掌握本领,才能收获更多黄金,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也将完全不一样。9月份新学期开始,新生入学满脸好奇,有点像《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四年之后,天之骄子,读三年硕士,信心满满,再读三年博士,特别是女博士看不到男人,因为没有办法交流,没有办法对应,越是知识女性,越注重精神的交流沟通。所以学习不仅利于财富的创造,更是对人生的深化、精神的感悟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犹太人、韩国人、德国人每天读书一年平均下来也有十几本,中国人除了教科书平均下来连一本都不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笼”是一种格物的思维方式,这里的“笼”不是耳聋而是牢笼的笼,这个概念源自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2004年美国国庆日上的一段讲话,在他看来,在人类千万年的历史上,最为珍贵的不是浩瀚的科研成果,也不是令人目眩的经典著作,更不是政治家的夸夸其谈,而是实现了“把统治者关进牢笼”的理想,强调对权力的制约,我听了以后很震撼,其实一想,中国文化也有这么一个理论。

天、德、民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首先是天对人性的约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是从积极意义上说,而从负面角度说,如果做了缺德事也必遭上天的报应,天打雷劈。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已经证明,人的良知在起作用。最新的科研成果表明,产生善念,干对国家民族有好处的事,身体将产生良性荷尔蒙,但是如果你拿了不该拿的金钱,干了缺德事,身体上同步产生负面的荷尔蒙。当年孔子凭借生活的经验,感悟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荡,是因为他一心向善,上不愧于天,下不负于人,问心无愧,所以他坦荡荡;而“常戚戚”者就是天天琢磨着整人害人,天天琢磨着干缺德事,他们怎能内心不焦虑恐慌呢?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证明越是疑难病症的发生越和个人的心理有关系。

其次是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武王克殷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的关键时刻,商纣王的部下居然调转枪头攻打自己的主人,如果站在帝王的角度,你对这个现象怎么感悟?其实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天、德、民这三根中国文化的支柱中,天是虚的,民是实在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其实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其实就是人民的听闻意见),老天爷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来思考事物,考虑到老百姓的民心相悖,考虑到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这里,天、德、民三位一体,敬天是德的体现,敬民也是德的体现,天意就是民意,民意就是天意。

当中国人面对忧患(人自身的忧患)时,因为每个人的欲望和现实都有距离,所以按照佛家说,贪、嗔、痴、慢、疑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中国人说哀、乐、忧、思、悲、恐、惊也是人人都有。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每人考虑利益分配的时候都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寻找对本国有利的论据,例如钓鱼岛之争,中日两国都在寻找论据,所以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面对重重忧患,中国人不是寄希望于彼岸,不是寻找佛祖上帝,而是靠自己的智慧、能力的提升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这就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巨大的差异。

所以记住中国文化三阶段,一定是从学习开始。学习的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通过道德智慧指导实践,就是这么简单。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