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学认识新常态 主动适应有作为

陕西:科学认识新常态 主动适应有作为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注重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率的“集约式”增长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也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要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保证我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认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就是要对新常态的现象和本质有精准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新常态的表象是发展速度的变化。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近年来,我省经济增速连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9.6%,位居全国第六。第二,新常态的内容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是调结构,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对我省而言,就是关中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陕北重点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建设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加快循环发展,打造生物资源开发、绿色食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第三,新常态的本质是增长方式的变化。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因此,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注重规模速度的“粗放式”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率的“集约式”增长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也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新常态共包含9个要点,涉及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的趋势性变化。这九大趋势性变化包含三个逻辑层次,即:需求结构层次、微观市场层次、宏观经济层次。

需求结构层次趋势性变化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从消费需求看,2014年1月-10月,我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63.87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较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10月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1.47亿元,增长10.2%,增幅较9月回落3.5个百分点。而且,消费模式已由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是指那种一哄而上、盲目攀比、你有我也要有的消费心态和方式,比如,过去的家庭都要具备多少“大件”的消费,就是一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从投资需求看,2014年1月-10月,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8.0%,增幅较前三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继续延续着今年以来波动下行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投资545.22亿元,同比增长29.3%;第二产业投资4616.64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投资9448.27亿元,增长25.1%;全省基础设施投资3272.76亿元,同比增长30.6%。从出口需求看,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步伐的加快、三星项目的顺利推进、“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常态化运行,我省经济的外向度正在逐步提高,出口短板正在改变。2014年1-10月,出口额达669亿元,增长33.9%,增速位于全国第6位。

微观经济层次趋势性变化包括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和市场竞争特点三大方面。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正在由传统产业组织方式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产业组织方式转变;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传统“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从未来的趋势看,创新驱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宏观经济层次趋势性变化包括资源环境、经济风险、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三大方面。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正在逐步显性化,高杠杆和泡沫化风险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对各种潜在的经济风险,如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保持清醒的认识,更好地发挥预见性的监管作用,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