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的破题之道(7)

创新中国的破题之道(7)

加强基础研究,为创新提供持续支持

中国中央和省级政府都在寻求扩大大学和研究所里基础研究比例,并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以便提高全国科研能力。他们很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获取成功:承诺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并保证注资的连续性,宏观政策环境的有效支持,以及系统地项目评估等。美国政府早期在支持农业领域的研究方面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支持了知识创造和美国农业发展。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在促进生命科学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因为它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大量资金的稳定提供者,而这些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是提供给高校的基础研究者。这些资金赞助了无数研发项目,培训了数万博士生,支持了众多博士后研究项目,创造了专业的新高度,从而使得美国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者。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TEKES)和芬兰创新基金(SITRA)的作用同样如此。为使政府资助的研究产生的溢出效应和开发某些技术的竞争达到最佳效果,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使这种研究的成果被广为人知、广泛应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电子技术研发成果被私人公司广泛共享分享给私人公司,帮助许多公司加快发展并成为创新力量的一部分。为了在未来最大限度地从研发支出中获得收益,国内宏观经济和商业环境的支撑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即使中国政府能够在2020年将研发支出提高到GDP总量的2.2%,如果没有相关政策配合,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十分有限。Comin(2004)估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研发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也只有0.3~0.5个百分点。高研发投入对增长的有限作用也可以从瑞典、芬兰和日本的经验中得出。因此,将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将是中国增长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