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世界观决定学问观(3)

历史观、世界观决定学问观(3)

坚定理想信念,是为人民做学问的强大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并在中国集中体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因此,它从根本意义上反映了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适应人民要求。坚定这一理想信念,一方面要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要增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并以此动员、组织和引导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学术话语体系科学化、大众化,是为人民做学问的重要保障。为人民做学问,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将学理用人民群众喜爱听、听得懂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传播出去。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反思自己的文风中存在的“故作高深”问题时说:“我的文章作风,尤其是表现形式,是很特别的,特别到有时所谓‘孤芳自赏’的程度”,“以为大众化通俗化可以不由我来负担”。他指出:“这想法是错了的,主要错在脱离群众。”文风问题虽然是做学问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问题,但它实际反映的是做学问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处理不好这一问题,同样会使做学问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为人民做学问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