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劳动价值论科学革命的路径(2)

追寻劳动价值论科学革命的路径(2)

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货币章》中经济思想转折的要义在于:其一,通过对当时主流经济学货币理论的批判,搞清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格、货币等重要范畴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定性;其二,提出了以商品和商品二因素为起点,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渐进的思维过程中再现劳动价值论体系的基本思路。马克思指出:“有必要对唯心主义的叙述方法作一纠正,这种叙述方法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探讨的只是一些概念的规定和这些概念的辩证法。因此,首先是弄清这样的说法:产品(或活动)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成为货币。”《资本论》第1卷以商品为始基范畴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理解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阐释的内涵和路径,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把握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观的关系、厘清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经济学及其新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解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层层“密码”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能离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劳动创造价值,在《资本论》第1卷只是就其抽象层面上的最一般规定而言的。“在进行这种一般研究的时候,我们总是假定,各种现实关系是同它们的概念相符合的,或者说,所描述的各种现实关系只是表现它们自身的一般类型的。”例如,对决定价值的劳动是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的假定,就要求某种商品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在所占的社会劳动时间中的份额是相均衡的;一旦考虑到较为具体的不均衡的现象时,价值就转化为市场价值,决定价值的不是“正常的”生产条件,而可能是高于“正常的”生产条件(在供给大于需求时)或低于“正常的”生产条件(在供给小于需求时)。如果再把更为具体的如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差异等情况加以考虑,还会发生市场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等等。

马克思并没有完成价值从抽象到具体的(在某些意义上,也是本质到现象的)全部“解码”过程。从《资本论》第1卷到第3卷,只对“价值—市场价值—生产价格”这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作了叙述,离价值的最为具体的现实还有很多转化环节和过程。运用马克思的总体方法,是可以解开价值的层层“密码”的。因此,《资本论》第1卷阐述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价值,并不在于能不能对价值的具体和抽象做出直接的解释,而在于能不能成为叙述的逻辑起点,能不能起到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的作用。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