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

天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

摘要: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时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对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来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等等。这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任重道远,必须把建设法治中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起来、同步进行,促使我国真正实现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促使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的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决定》明确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实现总目标的首要原则,表明了法治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法治实践中,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是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就是依照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履行司法职责。

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时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对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来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就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了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四善于”是党领导法治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程序,既有效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又充分发挥了法治体系的功能效用。

法治方式既是以法治体系为标志的制度形态,也是以立法、执法、司法机构为标志的权力形态,还是以法治观念、思维、意识、精神为标志的文化形态。推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仅要建设法治体系、加强法治队伍,而且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其成为法治方式的精神内核,筑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

法治精神是一种崇尚法治的理念和禀赋;法治精神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法治精神、法治体系支配着人的行为,就构成了法治文化。法治方式反映了该社会的经济方式、政治方式,凝结为精神文化层面,就形成了法治精神文化。法治精神、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又能够塑造和引导该社会的法治方式。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法治方式的灵魂。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文化贯通于社会主义法治方式之中。其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同时又以理论的形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比如,树立宪法权威,既是法治理论和实践,也是法治精神和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文化,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从我国历史上看,虽然几千年来的人治传统根子很深,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反映了重法用法的精神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文化,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精神。19世纪初,拿破仑主持编制《民法典》,是“以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转化为法律的唯一的现代民法典,即现代法兰西法”,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法治精神,塑造着现代法兰西的法治文化。但我们绝不能照搬模仿外国法治理念和文化,“道”不同,“神”亦不同。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赋予法治方式以价值观。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实行什么样的法治,怎样实行法治,这些法治理念表明了一定的价值观,法治方式实际上也是一定法治价值观的实践方式。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理念,在法国大革命通过的《人权宣言》中系统化为新的资产阶级制度的政治原则,构成了法国共和国宪法的精神底蕴,在实践中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司法和民主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样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柱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决定》提出的“四个维护”,即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都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信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决定》的一个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宪法宣誓表明,忠于和维护宪法,必须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基于法制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不是任何精神、任何文化都可以、都能够成为信仰,但现代社会的公民信仰应该包括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内涵具有丰富、具体的内涵,核心的内容是把法治作为信仰、让法治成为信仰。不仅要敬畏自然、敬畏道德,而且要敬畏法治。

现实生活中,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深处的原因还是没有树立法治信仰,却崇尚权力、崇拜金钱、相信“关系”,唯独不敬仰法治。缺乏法治信仰,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就没有根基。因此,树立法治信仰,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根本。

法治信仰就是从心底培育对法治的尊崇,不断强化自觉、坚定的法治意识,不为外部压力所动摇,不受金钱美色所诱惑,不因无人知晓而故犯。正如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

树立法治信仰,就要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