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进行了全新诠释,提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一朝一夕,不在一人一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实现全民全社会参与,才能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将其从党的倡导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为准则,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生动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先进思想都是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概括和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实践都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处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本质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向往的共同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是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些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提炼和深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报国情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等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思想,都体现了各个时期人民群众的人生探索和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纳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来源。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是群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党的意志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识,并遵守践行,才能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生机活力。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益对象是群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社会道德水平也出现了严重滑坡。伦常不明、道德失范的直接恶果就是人民群众无所适从,内心空虚苦闷,不但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污染了人们的精神家园,更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结和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文明都要抓、都要硬的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社会风气的渴望,最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的长远成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体现了内容和形式、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国家社会道德共识,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基本点”和“最大公约数”。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少数人鼓与呼、行和范就能立竿见影的,必须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得出的历史经验和总结。通过走群众路线,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面对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只有通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党政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全部组织起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实践养成,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党的群众路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增强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是否能够真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就是看能否走群众路线,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效果的根本方法。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思想在社会群体的实践中形成并传播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抓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党政团体、各行各业,强化职能职责,创新工作方式,以点带线,以线建面,带动全社会投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细雨般沁人心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成为时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效果最大化。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动员,多管齐下,潜移默化,长期坚持。一是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带头示范。“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战斗堡垒,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践行者和宣传者。党员干部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加强学习,查摆问题,躬身反省,从灵魂深处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摒弃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陋习和做法,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人民群众,以自身带头引领社会风尚,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二是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所有共产党员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的最高标准,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最高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提高服务意识,发扬志愿精神,以农村、社区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把工作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敬业、诚信、友善、和谐的美好道德愿望,实现社会风气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的转变。三是坚持贯彻“三贴近”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人民,具有深厚的群众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方式方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就是立足当今社会这个最大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既坚持正面引导塑造,又加强制度保障,不但将“三个倡导”打造成引领社会道德的风向标,还让违背“三个倡导”的人和事受到惩戒,加大违规成本,增加违规代价。贴近生活,就是在宣传教育上富于生活气息,增强本土特色,褒奖凡人善举,弘扬社会正气,找准思想“共鸣点”,聚焦社会“微感动”,打好舆论“组合拳”,使宣传教育更接地气。贴近群众,就是扎根于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开放物质成果的同时,追求更高更好的精神文明。
(作者:中共娄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