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发展趋势分析
现在中俄关系最重要的是把握主要方向,要认清楚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战略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暂利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要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在战略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只有这样,才能从大局上高瞻远瞩、慎重考虑,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另外,中俄双方在经济和人口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黑龙江是中俄之间的界河,在黑龙江以北的整个远东和西伯利亚只有3000万人口,而在黑龙江以南,我国的黑龙江省就有3800多万人口,如果加上与俄罗斯接壤的内蒙东北部和吉林省的人口就有一亿。俄罗斯一些地区的政府就担心中国人口过多,会影响甚至同化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族,将来在远东还有可能出现华人聚居的特殊区域,虽然这种思想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不占主流,但这个支流始终存在着。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感觉中俄双方的互信程度还不够,国家利益也不是总能保持完全一致,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中俄双方的最高领导层都已经意识到中俄关系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提高、有待克服、有待加强的问题和工作,加上这个地区与俄接壤的内蒙、东北部和吉林省的人口有一个亿,比如在中俄双方签订的协议中,也注意到要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要加强战略互信,要加强建设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项目,拉近中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那么,有些人就会问,中俄友好到底是一种战略还是一种策略?到底是一种相互的需要还是一种相互的利用?甚至有人担心,如果将来俄罗斯崛起了,会不会对中国反戈一击或者和美国联手?其实,俄罗斯方面也有这种担心,担心中国经济强大起来,综合国力强大起来,是不是也会对俄构成威胁?当年苏联解体的时候,国际社会对中俄关系并不看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变成敌对,反而逐步向更加友好的方向迈进。我认为中俄走向友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部的动力和本身的需要,另一个是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所起的作用。但是,任何外部因素在中俄关系里都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中俄关系要走向友好,主要原因还是本身发展的需求,所以无论是在双边层次、地区层次以及全球层次,中俄友好对双方都有利。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在当前还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格局下,中俄两国分别或者同时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俄友好,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中俄之间走向友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有些人认为,现在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俄罗斯的前景会怎么样,现在还很难说。“冷战”时期,苏联发生解体实际是其自身的原因,不是外力使其崩溃。而俄罗斯在历史上曾经打败过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想从外部压垮俄罗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内部的原因。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在普京等人的领导下,应该客观承认俄罗斯作为世界的一极又重新站起来了,俄罗斯的幅员和资源仍然还是世界第一,军事力量仍然是当今世界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这些从乌克兰危机中就能看得出来。
目前,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加上国际油价的下跌,卢布的贬值,俄罗斯在经济上确实会出现一些困难。困难虽然是有的,但是俄罗斯撑得住,这一点从俄罗斯国内对普京高达86%的支持率就能看出来。由于普京在捍卫国家利益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他在国内几乎得到了全体人民上下一致的支持。过去那些反对普京的反对派现在也没有办法了,因为普京在俄罗斯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在这种全国上下一心的情况下,俄罗斯不会被西方的制裁所束缚。另外,俄罗斯毕竟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邻国众多,对他加以制裁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更不是全世界的国家,很多对俄罗斯友好的国家,比如中亚、南美的一些国家,反而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俄罗斯是能够吃苦的民族,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我认为西方想通过经济制裁压垮俄罗斯,确实会给俄罗斯带来一些困难,但是俄罗斯不会束手就擒。
有些人拿美日关系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比较。那么到底什么叫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美日同盟又是一种什么关系?我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和日本的同盟可以比作是夫妻关系,有正式的法律条文,是正式的军事同盟,而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以比作是兄弟关系,中俄双方政府都没有正式宣布建立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而是说我们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不是同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