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暴露资本主义发展新困境

再工业化暴露资本主义发展新困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美国,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翻番目标”等政策,其中期目标是重振美国制造业,促进就业,复苏经济;长远目标是重新占领第二产业高地,维持美国经济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在德国,2013年4月,来自产业界、政府和学术界的产官学专家首次发布了《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这是一个旨在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体现了以其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创新优势开拓新型工业化的目标。除此之外,英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促进工业振兴和再工业化政策,以及完善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等。然而,再工业化一经提出,理论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实质是产业升级,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还有人认为,再工业化不过是西方党派出于选举的政治考量,而形成的政治作秀的说法。这些评论尽管角度不一,但都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开始式微。对于至今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我们有必要对其热捧的再工业化战略进行剖析:为什么要推行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是否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运行规律?再工业化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一剂良药,还是一场望梅止渴式的幻想?

一、再工业化是西方国家掉入“发展陷阱”后的被动修正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影响,经济疲软、债务高企、就业恶化以及收入差距过大,使得当代资本主义掉入“发展陷阱”。西方发达国家在危机爆发初期尽管采取了多种治理危机和刺激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它们集体陷入发展迷茫期。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自由市场模式进行反思。2009年,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公开宣布了“华盛顿共识”的终结,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指出“本次危机正是过去30年来自由市场理论主宰经济政策的最终恶果”。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表示,“现行资本主义体制应该转为其他形式的资本主义,但怎么做最好还需要进一步观望”。在“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背景下,再工业化作为一场技术革命被西方发达国家再次提出来。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再工业化,固然有反思后的醒悟,也有前瞻性的眼光,甚至被一些人加上了新技术和智能化的标签。但是,再工业化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动推行的技术革命,而是对其已有体制、政策及战略上的一次被动修正。

西方发达国家的过度金融化造成了产业空心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深,西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出现停滞和下降的趋势。然而,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积累体制,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于是资本开始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向金融部门,开始了金融化和去工业化的历程,产业日益空心化,导致资本主义的利润来源与形式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以金融为核心并支配实体经济的积累体制。在资本替代劳动机制的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日益虚拟化,作为资本主义大厦物质基础的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在产业空心化的趋势下,虚拟经济并没有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这使得西方国家中产阶级数量不断下降。以2006年的美国为例,以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创造的价值占当年美国GDP的比重为20.73%,而这些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只占美国就业总数的5.93%;可是,制造业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为12.33%,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占总数的9.96%。在法国,从1980年至2007年的近30年间,工业对法国经济的贡献率从24%下降至14%,工业从业人员从532.7万下降至341.4 万,降幅达36%。随着曾经被西方主流舆论引以为豪的中产阶级群体数量的减少,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日益削弱,当危机爆发后不久,资本主义国家很快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和社会运动,这些运动的主体力量都是中产阶级人群。中产阶级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力量转变为对抗力量,对资本主义整个体系产生严重震撼。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