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3)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3)

——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在浙江,他大力推动生态省建设,形象地指出: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他强调: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切实改变土地、水、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浪费现象;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从制度上促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指出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习近平同志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

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两座山”的问题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既要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既要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强调绿色内涵深;既要高度重视转型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安全发展。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不能不顾子孙后代,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泽而渔;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坚持反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持反对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短期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访问交流等各种场合,一直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据统计,有关重要讲话、批示等超过60次。他反复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等等。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总书记又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兼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