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4)

摘要: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常态”是领跑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新常态下,我国以反腐败为契机,推动市场化的深入,推动法治化的深入,以制度创新来调动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以此保证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效率的提高,这正是我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本来内需就疲软,外需又受挫,再加上当时我国政府对世界有一个承诺,就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人民币不贬值,这就意味着,我们又把市场让给了别人。一国竞争主要靠两样东西:一是产品质量;二是价格。同等质量下,价格降了一半,竞争力肯定比过去提高了。这也是各国家为了回笼外汇,扩大出口时常用的一个手段。

我们把国际市场让给了别人,日子非常难过。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三年,我们的物价上涨是负的,就是通货紧缩,这比通货膨胀还可怕。通货膨胀是使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不值钱,贬值了;通货紧缩是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手头紧张,没有钱,物价是负的,说明经济不景气,企业日子不好过,销路不畅,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应收未收款越来越多,三角债越来越多,一旦企业停产、破产多了,就意味着高失业,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没有了稳定收入。对于一个劳动力大国来说,治理通缩比治理通胀还要难就在这个地方。当时,我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数据是三千多万,将近四千万,有三分之一的乡镇企业倒闭,拿不到订单。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再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更大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多次周期性的危机,但没有一次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负增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出现了战后第一次全球经济负增长。

进入在21世纪之后,2008年之前,我国出口需求,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22%左右。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到2009年,我国出口需求增长是负的16%以上,接近负17%。前后对照,我国出口增速净下降了将近40个百分点。再加上内需本身的疲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问题,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企业销路不畅,经济增长乏力。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一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连续五个季度,15个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由此迫使我国政府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采取反危机的措施,特别是第四季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我们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财政和货币双扩张,刺激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保障经济增长动力,保障就业。直到2010年10月,我国政府对外宣布,我国从全面刺激经济的反危机政策轨道中率先退出。

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主要是内需疲软,又先后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打击,经济增长乏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需求不足是主要的威胁。相应地,我国宏观政策的取向是全面扩张,特别是扩大内需成为基本政策倾向。

第三个阶段,2010年10月至今,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威胁,我们叫双重风险并存。以往的宏观经济失衡,要么是通货膨胀,需求大于供给;要么是需求疲软,经济不景气。这两种失衡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是分别发生的。需求膨胀,供给不足,紧缩就好了;需求疲软,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压力大,那刺激需求就好了。现在我们遇到的失衡是,这两个问题同时发生。因此,在选择宏观政策时,既不敢刺激,也不敢紧缩。如果全面紧缩需求,有利于遏制通胀,但加剧了经济下行;如果全面刺激需求,有利于缓解经济衰退,遏制经济下行,但会激发通货膨胀。这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当时将其概括为“滞胀”,至今滞胀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得这么深刻,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缓解滞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调整,虽取得了短期缓解滞胀的效果,同时累积了一系列矛盾,最终酿成了2008年金融危机。

(二)分析新失衡构成的新特点及其动因。

第一,别看我国通胀的数不高,可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压力。一般的,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高,通货膨胀率相对会越高,因为经济增长速度高,说明需求活跃,需求活跃就拉动价格相应上升。由此,我国2011年经济增长率从预定的8%达到了实际的9.3%;通货膨胀率从预定的3%上升到5.4%,这是符合经济增长逻辑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