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6)

核心提示: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常态”是领跑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新常态下,我国以反腐败为契机,推动市场化的深入,推动法治化的深入,以制度创新来调动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以此保证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效率的提高,这正是我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第二,经济下行压力更大,究其直接原因,就是需求疲软。

其一,我国投资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创新力不够,产业结构没有升级空间。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融资没有什么大问题,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是不缺乏的,缺的是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产业结构升不了级,一投就是重复建设。在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再重复建设,那就是死路一条。

其二,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有问题。

一看初次分配,就是政府收税,企业资本盈利,劳动者挣工资。这些年,这三个数增速最快的是财政收入,平均年增长18%以上;增速最慢的是劳动者报酬。所以,“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我们提出居民收入增速要和GDP同步。长期以来,国民收入集中在政府手里多了,政府和企业拿到的钱主要用于公共品的建设、投资,可是真正用于消费的是居民的钱,而其增速慢,与经济增长不协调。

二看国民收入分配在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十年,我国的基尼系数都在警戒线水平之上,20%的人分享到国民收入超过40%以上,一般来说,这个差距就比较大了,要注意警戒了。我国连着十年都在40%以上,2007年达到了49.3%,就是20%的高收入的人,分享了49.3%的国民收入,剩下的80%的人分配那一半。2014年公布的基尼系数是46.7%,将近47%。国民收入分配一旦出现差距扩大,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就会降低。

第三,我国外需的净出口状况更糟糕。世界经济复苏过程很慢,而且方向很不确定,究竟国际经济的变化对我国经济是好是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看得见的是近几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上是负的。2012年,我国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50.8%,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51.4%,加在一起内需拉动了102.2%,怎么多出个2.2呢?就是我们净出口当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2.2%。2013年还是负的,2014年大体上是持平的样子。这些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零贡献,甚至是负贡献状态,主要靠内需。

新常态下大国经济增长,再靠大规模地出口需求带动不现实了,我国出口告别了两位数时代,回落到正常的一位数。所以,我国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过去比较显著,到了零甚至是负,越来越靠内需,而内需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如前所述,有各自的问题。这就使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麻烦。

消费这块,短期分配政策怎么改变?投资这块,企业没有动力,对市场没有信心,创新力不够,怎么办?这就把政府高度套牢,政府得投。可是,政府哪儿有钱投呢?地方政府搞了很多融资平台,诸如:地铁公司、基础设施公司、发展公司。公司没有钱,到银行去借,得有担保,谁担保?财政担保?财政拿什么担保,没钱,那就卖地,预算外的土地专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来的这些钱,做的都是公共品,是不挣钱的买卖,而借的是商业银行的钱,把商业银行的钱拿去,做不挣钱的事,怎么还?所以让政府担保,政府就靠卖地,一旦土地出了问题,所有风险全都出来了。到底卖地卖了多少钱,现在在进行土地专项审计。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到底有多少,也在进行专项审计。对此,我们都没底。总之,这是不可持续的,高风险,要控制。就是说,靠地方政府这样的方式增长,是有问题的。那么,靠中央政府投资,怎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同,因为它不用借钱,可以印钱,可是印钱就会通货膨胀,同样不可持续。所以,怎么解决我们的投资消费问题,成了个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就很大。特别是2014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

三、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下的新政策

(一)根据新失衡,我们的政策作出了一些调整,不叫“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一种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在刺激需求,目的是保证增长,稳定就业;而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比前一个时期从紧了,首要目的是,稳需求,遏制通货膨胀,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

这种松紧搭配的宏观政策格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政策的有效性之间相互抵消。财政要扩张,银行不放款;银行要紧缩,财政不赞同。这样,尽管政策的有效性可能出现相互抵消,但是,政策的风险性会有效的控制。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新特点就是要适应这种松紧搭配。2013年习总书记讲,我国经济进入了换挡期,到2014年,习总书记不讲换挡期了,提出“新常态”,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换挡期,而是三期叠加。一是前一时期反危机政策形成的一堆垃圾、一堆代价,我们要进入反危机政策消化期;二是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到现在进入中高速,叫增长速度的换挡期;三是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了一系列的结构矛盾,叫结构调整的镇痛期。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很难简单统一到单一目标、单一方向,一定要兼顾不同失衡的方向、不同的目标,所以,这种松紧搭配的政策格局,恐怕要稳定一段时间。

我们能够变化或者说政策调控能够讨论的空间,就是松紧搭配的力度,也就是政策的上线下线。李克强总理在刚刚结束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根据这个力度来确定我们的宏观政策的制定。据目前判断,我国老百姓承受3%的通货膨胀,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恐慌和抢购意识。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讲,2015年通货膨胀3%左右,按照通常所说的四舍五入,往上抬一抬也就3.5%。只要控制在3.5%以内,通货膨胀不会构成大问题。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的上线控制一下,不让其超过8%,从经济增长这方面来说就有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对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不仅是考虑到上线,其实对通胀目标还要考虑到下线,2014年是2%,估计2015年1、2月通胀率就是1%这个水平了。那么,我国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压力,就是可能出现的通缩。

(二)对于可能出现的通缩,我们的应对措施。通缩可以分为恶性通缩与良性通缩,二者所要求的政策是不同的。恶性通缩是投资需求疲软,消费需求疲软,物价下降、净出口下降,意味着企业萧条,企业日子不好过,资金周转有问题,经济增速下滑,失业攀升。这种情况要治理。良性通缩,就是需求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成本下降了,物价跟着下降了。

第一,不要太慌,不必要出台全面刺激经济的反通缩的政策。我国2015年通胀,出现水平低,通缩有良性因素,这是利好。良性因素有国际、国内因素。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