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3)

核心提示: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常态”是领跑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新常态下,我国以反腐败为契机,推动市场化的深入,推动法治化的深入,以制度创新来调动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以此保证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效率的提高,这正是我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其二,消费需求方面,出现消费需求疲软。为什么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会出现消费需求疲软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是否跟着相应的提高,取决于一个重要的经济条件,即国民收入分配是不是合理。如果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大量的钱给了少数有钱人,有钱人除了健康啥都有了,就不花什么钱,穷人急需花钱的地方很多,却没钱可花,不敢花钱,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降低,出现消费需求疲软。

投资需求疲软与消费需求疲软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市场出现萧条,导致企业销路不畅,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到期不能还债,依照《破产法》,要进入破产程序,一旦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增多,带来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高失业。一国穷的时候,高失业问题不大。因为穷的时候,高失业的主要人群是农民;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出现高失业,就非常麻烦了,这时候,失业的主要人群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这些人有政治自觉,他们和农民不样,搞不好要结党,对社会的冲击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供给方面的变化——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变了。穷的时候,生产的核心优势,最基本的竞争力,是要素成本低、劳动力便宜、工资便宜,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拿着低工资、低社保,有大量闲置土地,能源、运输等都便宜。如此低成本,到国际市场跟人家竞争,拿了订单,再扩大生产,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是这样一种模式。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种要素开始大幅度涨价,工资越来越高,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人口红利越来越薄,土地越来越稀缺,环境治理标准越来越严格。整个经济从宏观到微观,成本都大幅度上升。这个时候,就要求这个国家必须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为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就是全要素技术进步各方面的贡献。否则,经济就会发生两个问题:一是成本高,效率低,消化不掉,出现成本推进型的通胀,民不聊生;二是竞争力弱,拿不到订单,失去市场,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出现高失业。

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自然结果是,经济增长速度比前一个时期回落。

(四)新挑战。一个国家的经济从进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从国际经济史看,平均需要12年零4个月,大国需要11年零9个月。但是,大量的国家没搞好,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穿越不过去,长期停留于原地,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回过头看,战后拉美漩涡,东亚泡沫,西亚北非危机,从经济方面解释,就是没能适应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的经济条件的种种变化,其增长方式、发展战略,没有及时地变化和调整。

现在,我国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一方面:面临空前的机会,现代化的目标离我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另外一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构成中等收入陷阱变化的这些基本因素在我们国家都存在,而且非常深刻,甚至说很严重。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失衡

经济增长问题是个宏观问题,即均衡还是失衡,协调还是不协调的问题。宏观经济总量的考量,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总需求,即一国国民经济当中能拿出多少钱去购买;二是总供给,即一国国民经济当中能提供多少东西去出售。均衡状态是理论上的一个假说,是人们的一种追求,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现实中存在的就是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促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比较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如果出现失衡,失衡的程度要给以控制,否则经济就陷入了深刻的危机和动荡之中。这也是宏观调控、宏观政策的基本初衷和基本使命。

(一)对比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至1998年5月,经济短缺、需求膨胀阶段。这期间,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失衡。经济增长不均衡,主要的问题表现是,需求膨胀,供给不足,呈现短缺经济。当时,最主要担心的问题,就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抢购风潮,均发生在1998年之前。与这种情况相适应,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到第七、第八、第九个五年计划,我们始终讲,宏观经济适度紧缩,紧缩需求。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采取紧缩的政策方向,目的是把总需求管住,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第二个阶段,1998年下半年至2010年年底,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疲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出现的是电视机、家用电器、纺织品等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到2008年以后,2010年之前,就不仅是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重要的工业投资品也开始出现普遍的产能过剩。一些过去奇缺、价格一路高扬的商品,比如钢材、煤炭、铝材、铜材这些东西,开始严重产能过剩,销路不畅。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先后从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逐渐演进到工业投资品的产能过剩。与产能过剩相对应的,是需求疲软,首先是内需不足。如果内需不足,有出口也就是有外需支持,还可以得到缓解,但非常不幸,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受到了严重打击。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