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5)

核心提示: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常态”是领跑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新常态下,我国以反腐败为契机,推动市场化的深入,推动法治化的深入,以制度创新来调动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以此保证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效率的提高,这正是我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2012年、2013年,我国通货膨胀率都在2.4%左右,就是3%以下,经济增长率是7.7%;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7.4%,通货膨胀率2%,濒临临界通货紧缩的警戒线。估计2015年1月,我国通货膨胀率是1点几,此前2014年10月份是1点几,2013年5月是1点几,2012年4月是1点几,有些月份的通胀率已经在警戒线水平以下。可是,面对如此态势,为什么我们的宏观政策制定者特别担心的是通货膨胀,我们的货币政策始终把反通胀作为首要目标,采取从紧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呢?来分析一下现在我国通货膨胀构成的原因,答案就自知了。

其一,那么多票子出去了,现在要为反危机的政策买单。

从2008年第三季度,特别是第四季度,全面刺激经济,刺激需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我们向流通当中注入了大量货币,以增加流通当中的购买力,活跃市场需求,使企业销路更通畅,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更快,流动性更充裕,使经济增长速度更高,稳定就业。到2014年年底,流通当中的货币存量,就是广义储蓄存款(M2),已经达到120多万亿,和我们63万亿的GDP比,差不多是2比1,大大超出了正常比例。

作为反危机的政策,这么多的货币注入到流通当中,产生两个作用,一是活跃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增长9%;2009年全球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达到8.7%;2010年全球低迷,我国经济增长10.2%;2011年全球复苏步履蹒跚,我国经济增长9.3%。二是这么多票子出去了,三传两递,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传导到消费品物价CPI上去,只不过有一个时间差。欧美国家传导的时间差是6个月到18个月。我做过一个测算,我国大概是7个月到24个月,这讲的是正常情况下。在危机状态下,这个传导期将会拉长。危机的特点是,大家不敢花钱,投资者拿了钱,不敢去投;消费者拿了钱,不敢去买。因此,危机越深刻,传导期越长。但是,只要这个钱出去了,早晚一天会冲出来,就像堰塞湖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下来了。从2008年至今,算下来7年了,这个钱要是冲了出来,对整个物价的冲击,那是非常大的。所以,令人纠结的是,一方面,希望市场信心恢复,走出危机;另一方面,又怕快速地恢复,一旦老百姓去抢购,房价再涨,呼啦啦一夜之间,物价可能就起来了,因为大量的票子在外面。

这么多钱在外面,可真到了要花钱的时候,又没钱,流动性不足。流通中的流动性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货币投放量;二是货币周转速度。我们为了反危机发出去了大量货币,货币存量很大,但是,由于市场萧条,经济不景气,企业没有活力,销路不畅,资金转不起来,好比水量很大,眼见一摊摊水放在那,可都是相互隔绝的死水,流转不起来。真要结账,拿真金白银的时候,又没钱,由此就倒逼央行再给钱。从总量说,央行很清楚这些年出去了多少钱,若再给钱,一旦人们的预期改变了,经济复苏,人们都拿着钱出来买,谁敢试?!

其二,我国经济进入了非常典型的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通货膨胀时代,效率怎么提升。

进入新常态,各种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如果我们的效率提高慢,增长方式转变迟缓,消化不掉,那么这些成本就进入了价格。经有关课题组测算,我国物价目前的压力50%多来自需求拉上,就是那一百多万亿的票子在那起作用;还有将近50%来自成本推动。

解决需求拉上的通胀,在我国体制下,我们有优势、有经验、有办法。但是,解决成本推动的通胀,我们没办法,因为要靠降低企业成本,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企业创新,效率提高;二是政府改善服务,降低企业的各种税费,包括融资成本、财务税费、交易成本。收紧银根,对于需求拉上的通胀管用,对于成本推动的通胀不仅不管用,还是负作用。因为收紧银根,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减少了,企业贷款利率就会提高,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费用提高,财务费用是进入企业产品成本的,本来现在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本高推动的,结果采取的治理措施没有降低企业成本,反而推升了企业成本,等于加剧了通货膨胀,这是最要命的一个原因。

其三,国际收支失衡这个难题怎么摆脱。

现在,我国外汇储备已经是三四万亿美元往上走的水平。外汇在国内是不能流通的,存在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授权可以为我国居民和企业提供外币服务的银行。企业和居民要用这个钱的时候,就把它提出来,将其换成人民币。可是,商业银行拿到外汇,既不能投资也不能消费,怎么办?把它卖给央行,这就是所谓的定期结汇。央行将买回的外汇存到国库,构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期间的问题是:央行与商业银行结汇的时候,用的不是央行的资产、存款或者票据、证券,而是通过印钞机结。由此,我国结汇的这个环节,构成了一条央行向流通注入基础货币的渠道。所以要控制流通货币量,控制通货膨胀,还要控制结汇量,实际是要控制我国国际收支收大于支的失衡状态。所采取的办法,无外乎是,打击出口商,使其少卖东西。可是,面对世界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各国都为自己争饭碗,我们怎么能打击自己的出口呢?不仅不能打,还得全面保护。如此一来,打不得,可又结不起,于是乎,想出了一些其他的办法,就是你出去赚的外汇,别拿回来了,在外面花,或者买成东西,带回来。可事实并不能如我们所愿,我们想买的,人家不卖;人家想卖的,我们不想买,外汇花不出去。现在,我们几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这个地方出了问题,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