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 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5)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 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5)

——中共河南省委、新华社联合举办纪念红旗渠正式通水5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勿忘人民人民不忘

新华社副社长

于绍良

对红旗渠这个人造天河,对红旗渠精神,一直有一种深深的情怀萦绕着我。我出生的年代正是林州人民劈山凿洞,红旗渠即将通水的时刻。我的家乡就在林州向北近200公里太行山东麓的河北赞皇县,林州的山水、人文和我的家乡相同。自小学时代,从报纸、书本、电影中我就知道了红旗渠、青年洞,可以说我爱国主义的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孕育,劈开太行千重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都与红旗渠精神密不可分。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我精神的基因,将会一直伴我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半个世纪前,林州人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以超乎寻常的宏大理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拼搏,凿壁穿石,挖渠千里,建设了“绝壁悬河”这一堪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50年来,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不断续写着光荣与梦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携手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勿忘人民、实事求是,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作风。作为党的“喉舌”“耳目”和国家通讯社,5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社记者,沿着红旗渠建设者们的足迹,攀爬悬崖峭壁,跨越崇山峻岭,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伟大精神,写下一篇篇真切感人的报道,向世人传播红旗渠的故事。刘云山同志任新华社记者时,曾到红旗渠蹲点采访调研,这次又在新华社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深化宣传红旗渠精神。新华社老社长穆青5次到林州采访,写下了《两张闪光的照片》《杨贵与红旗渠》等著名报道。2011年,时任社长李从军同志带领采访团来到林州,将红旗渠精神置于民族精神的时空坐标中重新审视,采写了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勿忘人民,人民不忘。50年来,新华社关于林州和红旗渠的公开报道达300多篇,其中新世纪以来就有近百篇。这些报道与红旗渠精神交相辉映、和声共鸣,在神州大地构成了强大的时代回响。林州人民没有忘记,5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社记者的名字和红旗渠精神镌刻在一起。50年前,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张应先、范光华、杨玉生、严世昌、杨丙文、张青云打响了报道红旗渠建设、通水的第一枪。此后,新华社著名记者华山长年在林州蹲点,写下了《劈山太行侧》;新华社原副社长、著名记者冯健和新华社河南分社原社长赵德润长期为红旗渠精神宣传、为杨贵同志命运四处奔走;新华社领衔记者朱玉同河南分社记者采访拍摄了五集电视专题片《红旗渠传奇》在全国卫视播放;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罗辉多次带领记者到林州采访,发表了《旭日上采下的精神之虹——红旗渠畔半个世纪的故事》;最近,河南分社常务副总编林嵬采写的《红旗渠精神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值得挖掘》,更是直接促成了这次红旗渠精神研讨会的召开。

持续关注红旗渠、报道红旗渠、歌颂红旗渠精神,是新华社的应尽之责、分内之事,而这种长达50年的执着和坚守,本身也正是红旗渠精神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新华社记者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追求。正如蔡名照社长所说,新华社对红旗渠精神50年来持续不懈的报道,使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的新闻品格和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这是新华社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一致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

不仅如此,新华社还特别重视利用好红旗渠精神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学习践行红旗渠精神纳入了新华社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把现场体验式教学作为新提任领导干部和社党校学员的必修课。昨天,就有一批学员刚刚结束学习回京。很多学员说,之前“红旗渠”三个字在他们心中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只有真正到了红旗渠,才能真切体会到建设者的艰辛与伟大,体会到林州人民自强不息、敢于逐梦的顽强精神,这将激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攻坚克难、奋勇拼搏,更好地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贡献。

岁月轻弹五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以红旗渠通水50周年为新的起点,林州人民踏上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华社在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性通讯社征程中,将一如既往地讴歌红旗渠精神,推动红旗渠精神在共筑伟大中国梦进程中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新华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秉持“勿忘人民”的价值理念,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三贴近”,始终深化“走转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书写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社会的深刻变革、时代的发展进步,发掘和宣传更多红旗渠精神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做好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

中共安阳市委书记、红旗渠干部学院院长 

丁巍

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凭着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追梦圆梦的坚强支撑。一是苦干追梦,攻坚克难,誓把山河重安排。有梦想,就会有奋斗。上世纪60年代,能吃上水、用上水是林县人民的最大梦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面对种种困难,林县人民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搏意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太行山腰,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梦想。二是大干筑梦,团结协作,全县上下“一盘棋”。有梦想,就会有激情。为了改变生存发展环境,林县人民群情振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修建红旗渠的战场上,“聚精会神挖水渠,一心一意引水来”。三是巧干圆梦,尊重科学,打开了通向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大门。有梦想,就会有创造。林县人用勤劳的双手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在宏伟壮观的干支渠线上,修建了“长藤结瓜”式48座小型水库、340座塘堰、45座提灌站,建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工程体系。红旗渠引来了“生命水”“幸福水”,不仅圆了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而且打开了林县人民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门。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其价值、影响和贡献早已远远超越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它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在新时期,红旗渠精神这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旗帜,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助推着我们砥砺前行。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拒腐防变、保持本色的镜子,警示着我们清正廉洁。红旗渠精神是一个践行群众路线、汇聚群众力量的典型范例,指引着我们改进作风。

用红旗渠精神激发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地域性,更具民族性,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时代性,作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我们要大力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好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让这条精神长河流淌不息、永葆生机与活力。结合新的实践,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要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打造经济升级版。要发扬创新精神,培育发展新优势。要弘扬优良作风,凝聚奋进动力。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在全市上下形成干事创业、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集聚起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强大正能量。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