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韩愈关于“道统”和“文以载道”的理论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针对佛教的“佛统”论,韩愈在《原道》一文中阐述儒学的传承谱系: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传之汤,汤传之文、武、周公,又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自信他有责任接续这个传承谱系,称之为“道统”。
韩愈“道统”论阐述了儒学的“先圣明君”既是治国理政的典范,又是正宗思想的传承者,宣传“君”和“师”的统一,体现“内圣外王”的融合。韩愈借此说明:中华人士应尊奉儒学而非其他。
韩愈在理论上还有一大贡献,就是为士子们学习研究儒学指出了言行统一的道路,他推崇《礼记》中的《大学》,认为其中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立志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有序可循。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很大贡献。所谓“古文”,指先秦两汉时的散文,文体自由,表述清晰。魏晋以降,在汉代赋体的基础上形成的骈文,讲究对偶、声律、典故和词藻,华而不实。针对此,韩愈倡导“文以载道”,力主进行文体改革,用古文来振兴儒学,弘扬道统。韩愈的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在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刘禹锡等,以及韩愈的学生李翱都是古文运动的推动者。
儒、释、道融合的历史文化意义
唐朝佛教、道教盛行,于是提出了儒、释、道融合问题。这取决于儒学这一主流文化是否能与时俱进,并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以充实自身;还要看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是否能实现中土化、世俗化。唐朝时,长安佛教寺院很多,形成了不少佛学宗派,称之为“中国佛学”。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立的唯识宗(因他们长住长安慈恩寺,又称慈恩宗),其论说来自印度,中土化不足,只流行了40年即告衰落,这与中土化、世俗化比较充分、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远远不能相比。禅宗认为,“心”是最根本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去做。
北宋时期儒、释、道融合趋于成熟,理学成为儒学的新形态。理学中的关中学派开创者张载(1020-1077年)在凤翔府(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授徒讲学,提出儒者应有文化的担当精神,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我们重温张载的上述名言,仍然感受到强大的精神鼓励。
中华民族历来重道崇德,这是优良传统。“道”与“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但也有共性,由此反映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