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精神铸文艺之魂(2)

以中国精神铸文艺之魂(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文艺是民族创造力的象征,立稳中国精神的支柱,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不仅意味着物质的丰富、制度的完善,也体现为精神的充盈、文化的振兴;不仅要有物质文明的大厦,而且要有精神文明的大厦。文艺是衡量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标志。那些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艺术家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他们也因此成为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象征,至今仍是这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亮丽名片。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初现端倪。中国要真正成为文化强国,就要有一大批体现民族创造力水平的文艺作品。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中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生活厚度不足、思想深度不够、精神力量缺失。文艺的高峰,离不开精神的高峰。文化软实力要有深厚的精神力量作支撑。立稳中国精神的支柱,就要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激活创造的源泉,以精品力作攀登精神文化的高峰。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建好中国精神的家园,才能提升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境界。文艺能真正深入到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思想共鸣,启迪人生、融入生活一切方面。它展现了人民的喜乐悲欢,体现了人民对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表达了人民的希望与理想,营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应当看到,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生产增添了新的活力,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外来文化思潮、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着创作和生产。文艺创作中出现了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的消极现象。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文艺创作,把人民的需要简单等同于一般商品需求,败坏了文艺的精神追求,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沦为市场的奴隶。当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迅速,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期望拥有向上向善精神家园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人们提供一个足以凝魂聚力的精神家园,需要文艺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永恒价值,以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这才是文艺创作的真谛,这才是中国精神的不朽追求。

总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是当前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作,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共同理想,礼赞高尚情操,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积极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努力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充分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强健文艺创作的主心骨。提振文艺的精气神,首先要强身健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当今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心骨。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态和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思潮,宣扬西方的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它们肆意颠覆历史,解构民族文化,否定党的领导,消解高尚的精神追求,造成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价值混乱。文艺创作要在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中辨方向,在多重价值的矛盾冲突中立主导,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善于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通过审美和艺术手段,形象具体地表达价值取向,润物无声地引导价值选择,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