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精神铸文艺之魂(3)

以中国精神铸文艺之魂(3)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彰显文艺创作的骨气和底气。提振文艺的精气神,要求文艺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在浩瀚的文学艺术海洋中,那些得到人民喜爱、广泛传诵的文艺精品,无不筋骨刚健、正气凛然、底气浑厚,彰显着威武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国奉献、为国牺牲。爱国主义作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之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改革创新精神是促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就是把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把改革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强音,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坚决反对否定党的领导,诋毁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恶搞戏说,更好地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守文艺创作的高尚追求。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就要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育、给人以欢乐。追求真善美是中国精神的内在品质,统一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目标。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为创作取向,抵制那些片面描写各种欲望膨胀、展示人性丑陋的不良倾向,坚持高尚的文艺理想,充满对自然对人类的博大关爱,充分展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发挥文艺提升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功能。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讲品位、讲格调,弃粗鄙、弃恶搞、抵制低俗,以培育高尚道德、倡导文明风尚为己任,着力展现大情大义、传递温暖温馨,为社会注入强大正能量。

打牢文艺创作的深厚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艺贵在独创,然而所有的创造都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这些创造不仅富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对文艺工作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就丧失了高贵的精神独立性而随人俯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创作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摒弃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态度,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开放的胸襟和自信的气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创作生产更多博采古今、融通中外的精品佳作。

推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也必定孕育伟大的作品。这就要求在文艺工作中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紧紧抓住多出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