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剔除流通体制性成本

十三五:剔除流通体制性成本

●多年来,许多看上去是生产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流通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物流活动粗放落后所致。这些由流通环节特别是物流活动的粗放、落后所导致的损失和浪费,最终都将摊入产品定价,从而推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持续上涨,甚至出现了“国内生产的产品在国外的售价反而比国内低”的怪相;以此引发的流通业增加值和税收的重大流失让人痛心。

●深化体制改革,彻底剔除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性成本,降低全社会隐形负担,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理应是政策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新常态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极为强烈、时机逐步成熟。深化体制改革,彻底剔除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性成本,降低全社会企业负担,是新时期政策设计的重中之重。制定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要把有效解决物流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核心思路与主线,并尽可能把节能降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任务目标按年度量化分解,确保圆满完成。

目前,物流业的全局性、基础性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无处不在”的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战略要点中也多次显现了物流业的身影,“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制造业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自贸区建设、服务业发展、民生农产品流通、铁路公路体制改革等等都离不开物流业的强力支撑。而物流业规范监管又与三十多个政府管理机构息息相关,由此引发的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物流业“十三五”规划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细节十分庞杂,其中绝大部分问题通过简政放权、松绑改革,可以放手由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行解决,而少数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判断和决策要点,则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因事施策,并纳入制定“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课题。

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成熟,有望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时尚消费潮流的快速传播,产品不仅要被大规模地生产出来,还要尽可能以竞争性、低成本、高效率、快节奏的流通方式,“把产品输送到最应该去”的各个角落,从而实现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空间转移。于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许多国家便在传统运输、仓储业的基础上,衍生了功能强大、横跨众多领域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理念,整合商品货物的产、供、销、储、运等各种资源,优化流程,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这一现代服务业形态的突出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十三五”规划时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机器人以及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物流设施和运作流程进行升级改造,将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能,对于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壮大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节能降耗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极为强烈、时机逐步成熟。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3.6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扩张,不仅带来了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越来越无法容忍陈旧、低效、粗放、高耗的商品流程,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传统货运业、降低全社会基础性的综合物流成本,在经济总量急剧增大的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