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三个设计” (3)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三个设计” (3)

创新设计融形象,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感召性

今天在校园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师生之间的朋辈关系作为传播途径的作用日益明显;以手机移动终端为表征的新媒体的覆盖面日益增大;以微视频、微博、“微信”为内容的“微文化”已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信息接收与阅读习惯。也由此导致了今天高校师生对于思想文化信息的接收与理解时空,已远远超越了由学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甚至校园网络课堂所提供的校内教育的知觉边界,而更多地依赖于由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信息环境所共同营造并被其直观体验的社会生活的感觉,还更多地取自于通过朋辈交往的情感实践、人际交往的认知实践、社会交往的能力实践和情境交往的复合实践所潜移默化形成的主体实践的悟觉。简言之,今天人们的思想观点往往不是外部授予的,而是受众自己在对外部的思想信息理解与认同之后积极建构的。尤其对处于成长与发展重要时期的学生来说,以往如此,今天更是如此。

所以,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公众意识和传播观念已初具形态的推进中,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用大众化分享共识以强化知觉,用朋辈化消弭隔膜以深化感觉,用情感化建构价值以内化悟觉,来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温度;进而使鲜活生动的形象感受,深化为师生自觉内省的心理感动;将即时暂短的体验感受,升华为大家知行合一的情理感佩;让灵活参与的互动感受,扩展为高校群体仿效的哲理感染,以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度。其中,有两个形象转换尤为重要:

一是领导干部的语言形象要从语意体系向语境体系转换。理论的威力并不在于语法的高深和句式的威严,而在于能否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诠释和关注人心的利益联结,平等地“化”为受众感同身受的自己的认知和范式,真实地“化”为师生自觉遵从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所以,我们应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风格,以纵横捭阖的气度、把握内质的充实、站在前沿的新意、顺乎民心的指向、删繁就简的精短,坚决杜绝内容空泛贫乏、语言枯燥无味、信息陈旧老套、视角千篇一律、架构八股盛行的不良习气,以心语说新语,用真心赢民心。

二是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要从管理角色向朋辈角色转换。今天师生的思想认知与判断,将更多地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来源于平等方式下的交互传播与感染,来源于具有影响力的潜移默化的间接教育。领导干部自身的人格形象,特别是为师生认同并点赞的人格魅力,同样是在“行胜于言”地传递着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一次不期而遇的真心交流、一堂余音绕梁的真实授课,一个细致入微的真切体察…… 都在精微之处诠释出领导干部的境界与襟怀,也反映着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引领师生发展的水平与状态。只有师生在细微之处的每一滴水珠中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才可舒目望远,尽享天空的浩瀚蔚蓝。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