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智慧助力中国芦山震区乡村重建(2)

摘要:在2013年7.0级的大地震发生之前,芦山对多数外国人而言是个从未听说的地名,更遑论大山深处的受灾村落。在地震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师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壤,为震区重建乃至中国城镇化建设带来新模式和理念。

向传统致敬

如何在重建过程中把握好现代建筑工艺与中国乡村传统文化间的平衡,是“外来和尚们”遇到的又一挑战。

在与村民几番“斗争和妥协”之下,雪山村新居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体,村民们不舍丢弃的旧宅老木料无法满足现代抗震需要,但被用作内外装饰。墙面用当地典型的竹编网片覆盖,加上木质窗框、青瓦屋面和鹅卵石点缀——川西民居古朴的风情包裹着现代住宅的安全和实用。

“我们原来房前屋后都是竹子,现在用竹片装修,有种自然美,也有老屋的感觉。”李德安说。如今的雪山村新居或三两散落山坡,或独栋伫立林间,形成独特的山地乡村风貌。

3

(图片说明:2015年4月3日航拍的雅安市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新村。)

“戴维新村”的重建同样将尊重传统作为重中之重。重建从细节着手,保留古风。“我们就是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新村的设计者、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创始人孙君说。

基于这种理念,新村的房屋外墙采用了当地传统工艺,以混有稻草、当地粘土的材料敷墙,既防潮又保暖;连外墙装饰装饰木板、阳台栏杆也是取材于村民自家种的香杉木;有些房屋的门窗还采用了教堂穹顶式的装饰,那正是当年戴维教堂留下的外国元素。

“游客来了一看就能发现我们的特色,跟其他村子不一样。”蜂桶寨乡党委副书记罗玉梅说。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