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有序引导住宅产业化发展

摘要:当前住宅产业化得到业内广泛认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以模块预制为主要特征的装配式建筑规模快速增长,但施工技术的进步并未改变我国住宅产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需尽快完善技术标准构建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维护等完整产业链,有序引导和规范住宅产业化发展。

运到工地的不再是零散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板,而是一块块的墙板、楼板、楼梯等“零件”;工人不再爬上爬下支模板、搭架子,而是在机械的配合下把这些“零件”组装成一栋栋住宅……这种像“搭积木”一样建造的装配式建筑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装配式建筑“加速”增长

装配式建筑(全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简称PC)是指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尽可能在工厂进行加工和现场组装设计而成的工业化建筑。通俗地讲,就是把建筑的一些主体结构和维护结构,比如外墙板、承重墙、柱、梁、楼板、空调板、阳台等,先在工厂里通过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再将这些构件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组合、拼装成所需要的房子。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等与会业内人士看来,将建筑设计图纸模块化,转化成为可以在工厂生产、运输的模块,能够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障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8U{WU7MN@{OIJGC%08~RJA

(图片说明:2014年上海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几名观众在名为“BaoHouse”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展台前驻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而2014年,当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已经超过2000万平方米。从构成来看,保障性安居工程680万平方米,占比约三分之一;政府投资公建192万平方米,占比接近10%;商品住宅1133万平方米,占比为55%。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