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夯实基础、创新方法(2)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夯实基础、创新方法(2)

求是网:在严峻紧迫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彭庆红: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夯实基础、注重基本建设。具体来说,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四项建设”——理论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

(一)加强理论建设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建设方面,首先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在认真继承、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前提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加强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它形式马克思主义(如: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理论)的比较研究等。

其次要加强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联系高校师生思想实际,深入、系统地回答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重大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评析工作。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聚地,这些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通过各种途径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特别是境外一些敌对势力大肆炒作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议题,利用一些突发事件、个别案例来大造反华舆论,误导青年大学生。如果强制要求或简单批判,只能使大学生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只有认真分析这些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归纳其主要观点,揭示其理论实质与社会影响,才能以理服人,帮助大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

最后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工作方面下大工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应该停留在书斋中,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与研究工作本身同等重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高校理论工作者的学术性成果转化为教材、教辅资料、通俗读物等,这样才能被最大多数的学生所接受。

(二)加强制度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需要制度保障。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理论学习制度、信息沟通制度,加强督导制度、审批制度、评估与奖惩制度等。

这些年,高校基本上建立起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但有一部分高校学习制度并没有“制度化”,经常为临时“重要”工作让路。完善理论学习制度,需要扩大理论学习的对象,系统设计理论学习的内容,改善理论学习的方式。除了出现重大突发性事件需要变更,理论学习必须日程相对固定化。

其次要加强信息沟通制度建设。把信息工作落实到教师教研组、学生班级、学生公寓楼层,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信息监控与疏导。

再次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特别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督导。学术研究无边界,但课堂教学有纪律。不仅要聘请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的老教师担任督导员并深入课堂督导,而且要规定中层以上干部深入一线检查指导。

同时审批制度建设不可少。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审批,有效预防敌对势力、反社会势力对校园的渗透。对招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提拔干部,都需要在政治思想表现方面进行认真的审批,而不是走过场。

最后要建立评估与奖惩制度。特别是需要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对学院工作的评价要将精神文明类因素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忽视师德表现。要实行淘汰机制,不仅业务差的教师面临淘汰,严重违纪(包括课堂散播违法违纪信息且屡教不改)的教师也应当受到惩处。

(三)加强阵地建设

在阵地建设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阵地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理应加强。但是,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学校应当引导与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例如:人生哲学选修课、经典著作研读课程、革命历史人物专题研究等。加强校园文化与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阵地建设的物质投入与人力投入,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建立校园门户网站以及特色栏目,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进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社团管理,认真落实社团依托单位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特别是积极扶持高校马克思主义类社团的发展,把这类社团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来建设。

(四)加强队伍建设

在队伍建设方面,除了要继续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外,特别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首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领导,积极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机构独立设置工作,落实教研经费,落实人员配置,通过培训、社会考察、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可以通过建立跨部门研究中心方式来集中教学部门、研究部门、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力量,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以课题为纽带,以团队为基础,建立起一支精干的、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

最后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前几年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要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由组织推动到自我发展模式的转变,重点在选拔、考评、发展方面建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