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利化探析

教育功利化探析

受知识取向的教育价值观的控制和影响,当前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了稳定性的教育思维与教育模式。人们一直倾向于认为,教育就是满足知识的需求,就是“想方设法”给予学生知识。诚然,这种教育价值观有它的可取之处和独特的意义,对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教育是成“人”的活动,知识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只看到了“物”忽视人的整体发展,以至于它产生了许多危机。危机的层面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仅就教育主体所处的课堂教学环境来阐释和分析当前教育价值观所引发的危机。因为,教育主体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教育主体开展教育行为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当前教育价值观所体现的危机可以表现为课堂教学方面危机和教师及学生所产生的危机。

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其教育著作中曾经提到教育主要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现象世界”的教育,就是德智体方面教育,它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国家利益的,也就是说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是服务于眼前的现实利益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在“现象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实体世界”,他是康德的理论前提,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人还有一种超越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来看待教育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他把这种教育也称为“世界观教育”。在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现象世界”是属于知识、技能和方法层面的东西;“实体世界”或者“世界观教育”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和精神教育。在他看来,这两种教育形式组成教育的整体,缺失任何一个层面的教育都是片面化、残缺化的教育,是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从现代教育观看,蔡元培这一思想是抓住了教育本真,是对教育内涵的合理解释和深刻解读,为我们思考和分析一些教育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反思今天的教育,从中不难发现,“现实世界”的教育已经“压倒”甚至取代了“实体世界”的教育,而成为整个教育的全部,似乎教育就是“现实世界”的教育,就是知识的教育,就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而对“实体世界”的教育忽视或淡忘,对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形成“不屑一顾”,显示出“功利化”的倾向。

课堂教育功利化,意味着课堂教育以唯科学主义、唯物质主义作为运作基调。强调课堂教育的功利化就是强调教育的实用功效,教育是为了获得知识,以使得将来学生能够凭借这些“丰富”知识,获得丰富的物质基础、名誉和地位,最终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而对于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成分,则给予“悬置”和“忘却”。课堂教育只在乎对知识的顺从和获得,而失去反思与批判。在课堂教育中,人们已经忘记了教育为何物,“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人才。当某一科学被运用于经济之中时,这门科学马上身价百倍,人们为了获利,纷纷追求它,并在学校中推广这一学说;研究者和教师也以此要去编入教材中。”对此,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说:“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掉了尊严性;另一个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今天当人们谈论“科教兴国”、谈论“知识经济”、谈论“创新人才”等,从中演绎出的只会是教育的经济功能、人才的科技素质等,有多少人会从中看到这一切与社会精神建设的关系,看到人的精神价值提升的重要性,这种功利性教育在社会层面成为政治经济的“侍女”,在个人的层面则成为谋取名利的工具。

当前,课堂教育实践中,课程教育功利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中。尽管,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经多年,教育界的同仁们积极地探索,积极地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中的陋习并没有改变,并有越演越劣的势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升入高校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事情,它直接影响人今后的一生。中小学教育主要功能就表现为使人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取胜,它被注入了极强的功利性,它的一切都要从这种功利出发。什么课与升学有关就教什么课;什么教师有助于升学,就选派什么教师……这种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要害还不在于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更致命的可能还在于它把学生引向一切为个人的、物质的、现实的功利去拼命奋斗的道路中。因此,要欲予教育以“祛魅”,必先回教育之本真——去功利化,回到“全面发展人”的本身。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