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重在落实和落地

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重在落实和落地

据载,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立下一条家法:每顿饭必有粗菜,并且身体力行,顿顿都上豆腐。但到了他的后代,这顿“忆苦饭”慢慢变了味,豆腐原料从豆子变成了鸟的脑髓,一份豆腐有时需要宰杀近千只鸟。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每天的伙食费竟高达36两银子。“忆苦饭”本是教育子孙艰苦朴素的有效形式,但却沦为形式。

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用形式落实要求,会助长新的形式主义。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虚对虚、虚对实的现象。例如,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必然会有动员会,动员会开了就证明领导重视了、工作部署了。但凡出了问题或者工作没有干好,必是下属的责任,工作开展如何,取得的实效如何,就可归咎于下属和下级部门,工作得力,自然是领导安排部署得好,工作干得不好,自然是下属水平不高。领导只有失察之责,却无落实不力之过,各级都以此为落实工作的“最佳”方式,长此以往,干部作风将陷入新一轮形式主义。

想当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就必须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着力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走基层”的时候,就要腿上粘泥,身上有汗,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一起拉家常,多谈谈关乎群众的实际问题。不能将走基层落实在嘴上、总结在纸上,说的跟做的“两张皮”。服务群众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问题的收集,不注重问题的解决。或者在收集问题的时候,将容易解决的问题登记下来,难解决的问题就充耳不闻,以易于完成任务为最终目的,不去“自找麻烦”;对外公布的各类台账做得细之又细,各类问题分门别类做得“巴适得很”,但能切实解决群众问题的实事却难以看到。

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重在落实和落地。不能悬在半空中、留在口头上,不能以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表了多少态作为评价标准,要以干了多少实事、出了多少实效为评价标准,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中的重要一项,采取电话问访、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群众对问题解决情况的认同度和满意度。长此以往,重实干、求实效的态度才能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