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又是灰蒙蒙一片。在前些天“蓝天白云”的对比之下,很多市民大呼“不适应”。
已经6月份了,为何还有雾和霾?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首席预报员廖晓农。
暂别蓝天,只因扩散差、湿度大
廖晓农说,此次京津冀地区之所以暂时告别蓝天,是因为气象条件不太利于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而且空气湿度又很大。
监测数据显示,22日后半夜到23日凌晨,京津冀地区风力较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风速均小于1米每秒,这意味着,空气的流动性很小,为污染物的累积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大气还比较稳定。在距离地面几百米高度上的逆温层就好像一个“锅盖”,阻止了污染物向上扩散,使得地面附近的污染物浓度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空气湿度大也成为能见度变差的一大“帮手”。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它们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会“长大”好几倍。这样,在重污染和高湿度的情况下,能见度就会明显降低。
京津冀雾、霾天气呈“双峰”分布
廖晓农表示,在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段呈“双峰”分布,第一个是供暖季,一般从11月到次年2月;第二个就是6月份。
“根据统计,在京津冀地区,6月份是除供暖季外雾、霾天气发生频率比较高的时段。”廖晓农表示。
“只要湿度一大,雾、霾就很容易出现。”廖晓农说。由于京津冀地区PM2.5的平均浓度比较高,而且含有大量硝酸盐等吸湿能力很强的成分。如此一来,只要水汽充足,它们就会吸湿增长,从而出现低能见度的天气。
此外,由于6月份是麦收季节,秸秆燃烧也成为日常排放之外季节性变化较大的污染物来源。“但此次雾、霾天气是否与此有关还不能确定,需要进一步分析卫星等资料。”廖晓农解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