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文艺战士忆抗战:曾目击遭遇战 日机坠农田

94岁文艺战士忆抗战:曾目击遭遇战 日机坠农田

摘要:94岁的胡可老人,头发花白,但讲起往事,思路格外清晰。他还记得到北平时城外传来的炮声,扰得自己心中郁闷无心学习;记得戴上“红蓝箍”时,队伍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他像找到了亲人一样;记得初到晋察冀军区时,年轻的聂荣臻将军讲话……

94岁文艺战士忆抗战:曾目击遭遇战日机坠农田

94岁的胡可老人思路清晰,讲起自己的抗战生涯不居功,不夸大。北京晨报记者 王颖/摄

到2004年妻子胡朋去世,夫妻二人已携手走过六十年的风雨人生。

资料图均为 北京晨报记者 王颖/翻拍

胡可的童年是在故乡山东青州度过的,上小学时就接触到话剧,如今老人已近百岁,却精神矍铄,谈吐不凡,简洁朴素的书房里满是书籍,老人就在他的“书城”里,回忆起自己不一样的抗战生涯。

【老兵经历】

不做亡国奴 戴上“红蓝箍”

1937年夏天,初中毕业的胡可满怀憧憬从济南到北平投考高中。“车到丰台,站台上满是全副武装的日本兵,其中几个还持枪进入车厢盘查,气氛十分紧张。”到北平后,胡可才知道,原来是盘踞在丰台的日军同驻守在宛平卢沟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发生了武装冲突。不过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就是后来标志着抗日战争爆发的“卢沟桥事变”。

“闷热的夏天,北平城里人心惶惶。我住的公寓在西单一带,能清晰地听到城外传来的炮声。不久日本军队开进北平,插着太阳旗的军车在长安街上疾驰,府右街口的日本哨兵大声地呵斥着路人。我立刻感觉到自己已经同东北同胞一样变成了亡国奴,心情十分苦闷。”

已无投考心思的胡可听哥哥说要去参加北平郊区的抗日游击队,好像在黑暗中见到光明,执意要随哥哥同去。第二天,兄弟俩来到北京西北郊一个叫大苇塘的小村庄,找到游击队第三总队队部,开始了四个月的游击队生活。胡可告诉记者,当时游击队成员左臂都佩戴着红蓝两色的袖箍,老百姓就叫这支队伍为“红蓝箍”。初见这袖箍,听着周围的人哼着救亡歌曲,他立刻感觉找到了亲人,振奋起来。日后回忆起这段时光,胡可感叹道,“虽然那段在游击队的时光只有短短四个月,却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