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文艺战士忆抗战:曾目击遭遇战 日机坠农田(4)

94岁文艺战士忆抗战:曾目击遭遇战 日机坠农田(4)

摘要:94岁的胡可老人,头发花白,但讲起往事,思路格外清晰。他还记得到北平时城外传来的炮声,扰得自己心中郁闷无心学习;记得戴上“红蓝箍”时,队伍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他像找到了亲人一样;记得初到晋察冀军区时,年轻的聂荣臻将军讲话……

【记者手记】

真实的“目击者”

94岁的胡可老人,头发花白,但讲起往事,思路格外清晰。他还记得到北平时城外传来的炮声,扰得自己心中郁闷无心学习;记得戴上“红蓝箍”时,队伍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他像找到了亲人一样;记得初到晋察冀军区时,年轻的聂荣臻将军讲话……

老人只讲事实,不居功,不夸大,即使说到那场鼓舞了当时的北平人民,甚至在国内外也产生很大影响的遭遇战,老人也只是说,“我只能算是个目击者,战斗中我没做什么”。他甚至告诉记者,当年游击队司令以“解决抗日经费”为名在昌平区盗墓的故事,真实描述了抗战初期,一些人虽然参加了游击队,但思想上依然狭隘、落后的情况。记者这才体会到,抗战时期的群众思想工作是多么重要。而正是有了后来胡可参加的抗敌剧社,经常为群众和战士演出,为他们展现什么才是八路军精神,才鼓舞和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使抗日战争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老人的抗战史,不同于上战场杀敌的战士,他手握艺术的枪,战斗在舞台上,虽然没有腥风血雨,但同样残酷。胡可的女儿说,曾有人称她的父亲是艺人,这样的话语刺痛了老人的心。“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这是《抗敌剧社社歌》中的歌词。胡可说,在那殊死战斗的年代,这首歌表达了剧社同志们共同的心声。文艺工作者也是战士,唤起了民众,鼓舞了士气,这些就是“文艺战士”的战功。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合作刊出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