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三大立足点 (2)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三大立足点 (2)

二、立足于法治宣传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创新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路和关键在“宣传”,要重视宣传的基础性、教育性和推动性,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桥梁”。法治文化建设不能只是停留在中央文件和地方政府口号上,而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化为公民的信仰,这样法治文化建设才有意义和必要。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着一大困境,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和维权理性准备不足的矛盾,简单地说是公民内心渴望法治,而现实社会又期待走捷径之间的矛盾。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靠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来改变,来潜移默化公民心中“渴望法治”而又“不愿用法”的深层次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少数人或极个别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序幕的拉开,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理应成为法治中国的“急先锋”,各个层面的法治队伍和法治力量,都应该通过思维方式的大胆创新,实现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现代化和多元化、趣味性和可读性、理论创新和实践落实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在宣传教育中实现丰富、获得发展和进行升华,吸引广大公民参与,使他们在喜闻乐见和不知不觉的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中受到法律知识、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为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人人自觉学法守法奠定基础。

法治宣传教育该怎么进行,如何实现法治宣传教育思维方式的创新?过去法治宣传教育,过分强调硬性规定和政府运动来进行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搞的过于严肃、形式过于单一、方法过于生硬,使老百姓对法和法治宣传产生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首先,改变传统做法,实现思维方式创新,让枯燥法律条文变成一个个“接地气”的精彩故事或者现实案例,让老百姓看的见、摸得着、用的到。法治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为什么不能把它理解为仅仅是黑板报、写写诗、唱唱歌、跳跳舞这些日常活动层面上的文化,让宣传教育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且日益常态多样,这才是法治宣传教育的本来面貌。其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颠覆传统法治宣传教育严肃、刻板的形象基础上,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让老百姓喜欢看、愿意看、用心看。如最近四川省纪委设计的卡通人物包公仔,一出现在官方网站“廉洁四川”网页上,就迅速走红网络,宣传教育效果非常好。最后,思维方式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要立足于实际和生活中,进入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如浙江省在通过免费赠阅法治手机报、开展“微信法律咨询”、建立“普法微博集团军”等现代手段基础上,使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与老百姓生活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建法治文化主体公园、打造法治文化走廊、巡回播放《马背上的法庭》等等,让法治文化如涓涓细流般影响并融入到千家万户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了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脱胎换骨,也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和衷心喜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