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高教资源省域布局不协调

怎么解决高教资源省域布局不协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在雄心勃勃地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在省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将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差异带来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管理,部属高校包括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7所工信部直属高等学校,还有部分其他部委所属高等学校,这三类高等学校总共110多所,他们只占全国2000多所高等学校的5%,因为他们的投资主体是国家财政,经费充足,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平台建设先进,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科研都具有强有力的比较竞争优势。他们面向全国招生,拔尖式选拔优秀生源,生源质量高。这类高等学校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科技研发创新中心、人才培养高地、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孵化器,是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代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高等教育中心城市。目前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海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没有一所这样的高等学校,这种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省域之间布局的不协调性和差异性,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属高校招生指标在省域之间分配存在很大差异。部属高校不能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按照人口多少、经济实力等因素,合理配置招生指标,绝大多数投放到高校所在地,剩下不足一半的招生指标再面向全国各省区分配,导致招生的不公平。比如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985”大学都是如此,几年前甚至在当地省份投入招生指标高达70%。设置有国家部属高校的那些省区,当地生源就有更多机会接受这些优质大学的良好教育。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考生,接受这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明显少于那些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的考生。同时,中西部那些有机会接受部属高校良好教育者,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一线城市就业,很难回到家乡就业,对于中西部地区人才急需的局面改善帮助不大。

第二,经费投入差距太大。占全国95%的高等学校是由地方财政支持为主,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或者是认识不到位,在教育上投入动力不足,导致地方财政对地方高等学校的投入远远不及部属高校。仅从生均拨款标准来看,多年来部属高校本科生年均拨款在12000元-18000元之间,有的高达22000元。可是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学校本科生年生均拨款只有4000元-5000元左右。再加上学科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中央其他专项经费等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的配置,也存在很大的反差,导致地方高等学校总体财力与部属高校财力相比严重不足。

第三,地方高等学校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重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5%短期内迅速提高到35%,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主要依靠地方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来完成的。地方财力不足,又要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新校区,只好巨额贷款。在沉重的还贷压力面前,地方高等学校只好依靠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来增加学费收入,主要用于还贷。结果学生越招越多,受人事编制限制,地方高等学校教师规模并没有明显增加。学生扩招了,教师数量、质量、办学硬件设施都没有明显改观,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教学质量难有保证。地方高等学校为了还贷,不仅要压缩学科建设经费,还要牺牲教职工的福利待遇,降低了教职工生活水平。这些地方高校在为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牺牲了教育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相反,部属高等学校基本上没有扩招,本科生一直维持在扩招之前的规模,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建设新校区的压力,办学经费充足,学科建设一直得到有效财力的保障,教师水平和收入待遇都比较高,整体实力提高迅速。

由此可见,这种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不协调给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利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