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

葡萄藤

导演手记

摘要:身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李绍华在法国念博士的时候专门研究葡萄的育苗育种,回国后,一心要做本土葡萄品种的市场化。北玫和北红,是中科院三代专家用六十年时间培育出来的、属于中国本土的葡萄新品种,也是李绍华带领团队走出试验田,迈向“市场田”的一次主动出击。

(一)

采访的第三天,我们的镜头里,记录下这样一个片段:葡萄园里的一位负责办公区清洁的大姐,趴在刘志敏的肩头,哭了。

“别伤心了,孩子是去出差了,是去另外一个世界忙他自己的事情去了。你想想……”刘志敏轻抚着大姐的后背,像哄着一个伤心的孩子。

……之后更为细碎的安慰,我没能听得真切。大致知道了,大姐是沈阳人,孩子在年初出意外去世了,她自己一个人在北京工作。那一天的早晨,又难过了。

也就五六分钟,大姐的心情逐渐平复了。带着淡淡的不好意思,和释然后的些许轻松,拿着抹布和清洁剂,忙去了。

哦,原来,这是一位可以让最普通的员工无所顾忌地趴在肩头哭一场的老板。

(二)

刘志敏,最早的那拨儿70后。来北京创业的时候,正赶上而立之年的尾巴。

她说,以前有好朋友劝她,轻易别动“土木”,也就是说,跟土木有关的事业,很烧钱。如今,打理这片葡萄园已经有九年了,还没进入盈利期。坚持,是件不容易的事儿。

游历多国的葡萄园,尝过美酒无数,刘志敏想做“自己”的葡萄园和葡萄酒。不单单是属于自己名下的,而是真正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的。

所以,她老说,能遇到李绍华,是幸运的。

身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李绍华在法国念博士的时候专门研究葡萄的育苗育种,回国后,一心要做本土葡萄品种的市场化。北玫和北红,是中科院三代专家用六十年时间培育出来的、属于中国本土的葡萄新品种,也是李绍华带领团队走出试验田,迈向“市场田”的一次主动出击。

种葡萄不比种庄稼,当年就能有收成。为了保证品质,用来酿酒的葡萄的第一次采摘,是在三年后。如果一次种植失败,再来一轮,就是一个六年。

幸好,李绍华博士没让刘志敏经历六年之痛。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志敏和李绍华的相遇,是一种必然。幸运,也是双方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天生就该是双胞胎。

(三)

刘志敏请我们尝尝她的酒。我们仨不太懂,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只是知道北玫和北红是北京本土的野生山葡萄和玫瑰香杂交培育出来,于是乎,味觉的判断自然而然地向已知的口感记忆跑了去。

跟刘志敏下到葡萄园,才第一次知道,这是专门的用来酿酒的葡萄,跟夏日里颗粒饱满的巨峰、玫瑰香、马奶子不是一回事儿。

剪刀咔嚓咔嚓,一串葡萄落到手里,不一会儿一筐就满了。采摘,应该是田园里最迷人的时刻,对那些辛苦付出了一年又一年的人来说。

跟工人们聊天,说在这个园子里干活儿,跟别地儿忙得不一样。因为北玫和北红这两个葡萄品种有很强的地域适应性,夏天不用化肥和农药来抗击病虫害,“山葡萄的基因多强大啊,没事儿。人家忙着打药的时候,我们就简单地垅垅地就行了。”冬天也不用埋土,冻不着,在这儿干活的工人,冬夏都舒服。

园子里,刘志敏尝了一颗葡萄,没用水洗,甚至连擦也没擦,就放嘴里吃了。

中午的便餐,也是在食堂里,跟大家一起吃的。“萝卜樱子蘸酱,我们东北人常吃。你看,樱子上有虫眼儿。”然后,就吃了。

刘志敏用筷子夹住的,就是她很自信的绿色有机。这是她一直在采访里强调的,园子里种的食物,可以放心地吃。

(四)

看似与采访无关的闲话。

不过,这些小事儿,让人看见一个三分钟镜头之外的刘志敏。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