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武器化与军队社交媒体战略(3)

信息武器化与军队社交媒体战略(3)

叙事之战:现代战争的关键维度

“叙事之战”———美军《战略传播与传播战略指挥官手册》中提到的术语,指的是军队不仅在战区还要在国内,为冲突构建有利的理由和可能的后果,才能有效反击敌方叙述。在全球网络化时代,象征性的信息制胜,可能产生与火力打击类似或更大的战略效果,迫使美军的思考方式和作战方式持续地适应和转型。

2006年以色列-真主党战争的案例,美军认为,这场冲突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真主党在各方面都落后于以色列国防军,基本没有在常规战场获胜的希望。但通过把作战重心转移到信息空间,真主党成功地保持作战主动性,确保常规火力和信息“火力”同步化,产生了战略“信息效果”,最终迫使以色列军队终止其作战行动,并通过成功的媒体运作,在舆论上制造了“以色列已经失败”的结论,而这一结论远比军事行动的实际结果显得更为重要。

2008年12月底,以色列再次发起“铸铅”行动。在此次军事打击行动中,以色列已经吸取了2006年黎以冲突的经验教训,在媒体战方面都做足了功课,可谓有备而来。伴随着空中和地面行动,一场较量也在网络空间铺展开来:以色列和哈马斯运用各种互联网2.0工具———包括博客、You Tube视频网站以及“脸谱”社交网站———向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讲述”不同版本的“加沙战事”。空袭行动开始两天之后,以色列国防军就在You Tube上开设了自己的专题栏目,并在数天时间内受到世界各地网民的争相追捧,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除了网络视频,以色列国防部还利用当时最火的微博来传播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立了一个以色列驻纽约总领事馆的官方推特网站,并在微博和推特上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加沙问题做出公开回应,进行舆论宣传。这是有史以来首次网上“政府新闻发布会”。与此同时,哈马斯也不甘示弱,在Youtube上开设了自己的专属频道,加入了这场网络宣传战。为了争夺媒体的主导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的支持者,其中不乏黑客,都被动员加入了这场网络战。在这场网络信息战中,以色列明显处于上风。

在2011年3月的利比亚军事行动中,以手机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展现了它们在国家安全这一高端政治领域的巨大心理战功能。在整个冲突过程中,网络信息攻防异常激烈,以手机和社交媒体构成的网络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组织联络功能,把原本素不相识却有共同诉求的民众召集起来,而且成为激进分子上传照片、视频和传递消息的主要平台,聚合、散布并加速了消息的传播,展示了强大的舆论塑造和议程设置功能。除此之外,在利比亚战争中,推特等社交网络还展示出突出的情报作战功能,为北约提供了宝贵的即时地面情报,帮助其及时发动精确打击。

由于在利比亚乃至整个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中,社交媒体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心理战色彩,2011年10月举行的第24届“北约联合高级心理战会议”围绕“操控社交媒体”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未来军事行动中可以借鉴的心理战经验。无处不在的各种社交媒体加快了信息武器化进程,使叙事之战发展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维度,而当前的叙利亚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