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要率先践行核心价值观

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要率先践行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系列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改革越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越需要分得清是非、站得稳脚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是党员干部积极应对新常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魂聚气、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价值观是思想方式、评价标准、决策模式、行为准则,它指引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认识、适应、改革。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已按下“快进键”。改革越往“深水区”、“攻坚期”推进,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越离不开凝魂聚气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不是直接的社会调节手段,却是支撑社会调节诸手段的思想动机和精神源动力;虽然不能取代深化改革的技术与手段,但决定着这些技术与手段的方向,并影响其效果。

党员干部是引领改革、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力量,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管理方式等,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放大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党员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和伦理导向,能不能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意气风发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去工作和奋斗,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只有率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承担挑战,坚定推进全面改革;只有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才能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党员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法治新思维,凝聚法治新共识。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同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迈向“法治新常态”。法治新常态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社会对法治期望值更高与司法效率偏低、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何更加主动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望,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构成要素中,法治和自由、平等、公正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成员及其各种组织提供法治框架内的行为准则和前进方向,保障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规范调整与有序运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如何,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其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能否顺利推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法治的功能作用,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使法治成为全社会常态化的行为模式;努力运用法治的价值取向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和价值取向,建构法治型社会秩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