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权力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权力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权力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和载体,腐败总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之上。法治反腐的核心是以法治权。深刻认识法治反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增强法权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机制规范权力,才能将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当前权力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腐败的本质是乱权、滥权,惩治腐败的关键是要治权。治权好比治病,治病必须先找准“病灶”查实病因,而后对症动刀、下药。

法制体系存在“碎片化”现象,法权的基本遵循不坚实。国家“反腐败法”还在孕育之中,现有法条对公共财政、政府采购、教育卫生、工程建设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刚性制约不够,法律的“主心骨”缺位,治权精度、威力稍显不足。而制度建设往往注重“前半截”,有的不配套,经不起推敲,如听证、论证、审议及票决等程序还未普遍渗入权力运行环节,对“问谁的责、按什么程序问、问责后咋办”等缺乏有效机制。有的单体性制度多,融入具体规章和权力运行全过程中的少。有的以“严禁”“不准”“不得”等语言作为基本内容,定性多、定量少,“量纪”细化不充分,造成刚性不刚、硬度不硬。由“法制”向“法治”的全面升级中,缺乏坚实的体系遵循。

权力运行存在“钻空子”现象,法权的运作机制不规范。权力交叉、边界含糊等问题依然存在,一个事涉及好几个管理部门,有好处大家争,没利益相互推,行政效率低。有的岗位权力过于集中,有的一把手不管人财物却实际操盘,中层干部“吃、拿、卡、要”,打乱正常办事程序。有的执行政策伸缩性大、裁量自由、权幅过宽,导致同样行为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有的行使权力“懵到整”,没有清单、没有流程、没有公示,随意性大,缺乏严密、清晰的规范程序,造成决策错误、执行腐败等,种种“潜规则”使权力运行失信于民,危及社会稳定。

执纪执法存在“偏、软、过”现象,法权的刚性捍卫不给力。尤其是基层一些地方对腐败惩处力度偏软,上面掀起千层浪,下面却动静小。有的认为出问题的干部是能人,曾经劳苦功高,出了问题能“保”则“保”,能“软着陆”就不“硬着陆”。有的明知管辖范围发生违法违纪行为,顾虑多,怕露丑怕担责,能捂就捂,用党纪处分先行在“内部解决”。有的面对走门子、人情网拉不下脸,硬不起来。有的对关系户“放一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干脆算了,执行制度“缩杆走尺”、就低不就高,除发生严重问题不查处不行外,平常少有追究,导致乱权和滥权行为常发多发,失去了惩处应有的威慑力。

反腐主力存在“软掣肘”现象,法权的监控体系不成熟。有的党组织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将自身应尽之责任交给纪检组织了事。有的反腐败责任部门总认为“反腐归纪委管”,自身履行应尽之责任不力,相互缺乏沟通、互动和协作。有的地方纪检机关执纪执法或多或少制约于层级不对等、人情关系等困扰。有的基层纪检组织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或者认为自己是虚职,不敢大胆履行监督职责。有监督机构的业务能力跟不上趟,对“以权谋私期权化、获利敛财间接化、对抗调查智能化”等新花样手足无措,本领危机开始显现,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宣传教育存在“独角戏”现象,法权的警示作用不明显。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群体缺少针对性研究,往往定一个主题、拿一个方案,实行“一锅煮”,不管受众的口味。有的读读文件、念念条例,搞成灌输教育;有的廉政课讲得津津有味,但听的人昏昏欲睡;有的组织干部去教育基地简单转一圈……方式方法机械教条,走了过场、热闹一番,却无关痛痒。活动缺乏亲近感,没有入脑入心。群众身边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正面典型不多,示范的正能量不够;对处分人员的通报、剖析“挖”得不深,敬权、畏权、法权的警示性打了折。本是面对面宣传,却不在受众的心理预期半径之内,反倒成了一场距离遥远的传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