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2)

“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2)

“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类社会的一切——国家、民族,文化、文明,无不是在历史的打磨中成形。我们为什么要举行阅兵仪式,重温抗战胜利的光荣时刻?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历史研究、史料收集,保存最珍贵的民族记忆?正是因为这一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根基的重要一部分。筑牢我们自己的“抗战史观”,为的是“让历史说话”,接收时间深处激荡着的“复兴密码”;为的是擎起历史的火炬,让它照亮前行的路。

文天祥有诗云:“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史官秉笔直书,在书于竹帛之际弘扬天地正气。孔子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让《春秋》这部史书,成为评价人与事的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一种汲取过去教训、防止悲剧重演的巨大约束力。

对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和歪曲历史更是对文明的背叛,最终只会陷入悲剧的泥淖、走向进步的反面。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岁月的落英早已覆盖战争的遗迹,发展的潮流一点点清洗着历史的伤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历史决不会随时间推移改变原有的样貌,历史的结论决不容许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历史才能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

中国人有敬畏历史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源远流长的文明互为因果,构建了一个厚重的中国。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把历史当做“任人涂抹的小姑娘”。或是罔顾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混乱了历史认知,以“虚无主义”消解社会根基;或是妄加揣测,用主观否定客观,动摇了精神坐标,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是随意裁剪,用恶搞代替创作,颠覆了主流立场,以“泛娱乐化”消解意义价值。那些散布不负责任言论者,那些诋毁抹黑英雄人物者,那些娱乐历史消费历史者,或许该记住这样一句话:“对于历史理性的态度,就是我们自己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回顾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在国家、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我们每每会从回望历史、重述史观中汲取力量。清末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以进化论、民族主义史观,刷新历史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史观,重写历史叙事。当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段,在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浪潮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用更宽阔的视野、更普遍的观点看待历史;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应该筑牢更坚定、更科学、更人本、更开放的历史观念。尊重历史、捍卫真知、温故知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听清历史的回声、更好地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