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徐祥临: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3)

可以说在我们党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中,对于轻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贯彻这次全会的精神,基本上解决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精神就落实到方方面面,落实的很好,那不是,但是说从总的,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思路上来讲,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这个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了。所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个可以说从理论上,从政策上,它是一个里程碑。

然后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全面部署深化改革,其中提出了专门有一部分谈到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然后具体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个我给大家简单的做一个梳理。特别是咱们农村的基层干部,可能对这方面都有切身的感受,那么我做一个梳理,大家看我是不是概括的全面。

第一个政策措施,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民税费负担,这个农村税费改革,大体上是从1990年开始前后,这个中央就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了,但是一直到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才彻底免除了农民这个税费负担。历史上,农民纳皇粮国税,已经在我们历史上延续了2600多年。所以农民也形成了这么一个纳皇粮国税,当然这是老百姓的说法了,解放后不应该纳皇粮国税了,都有这样一个思维惯性,我们政府也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税收政策。

但是事实上看,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要解决二元结构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农业税,应该说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之后,就应该免除。但是由于过去我们执行了剥夺农业、农村的政策,一直没有免除。也就是说凡是搞农业的,你必须得交农业税。按照税收,它应该是GDP,或者新创造的价值,它成为扣除对象,但是这个农业税,它应该说是你只要是搞农业,它是按照你产量来征收的。比如说100斤产量我们征收你3%左右,这个粮食交农业税,所以这个应该说是农耕社会的一个税收制度。

那么进入工业化阶段,就应该改变了,但是我们没有改变。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农民在纳税这个方面,和城镇居民相比,他就吃亏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民公社解体了,那么农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个税收来源从哪儿呢?过去我们没有实行统筹城乡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所以农村的公共事务,公共设施都由农民来解决。比如说原来有一个口号,叫做人民办,那么就是城里的教育,可以说它是政府办,但是农村农民的教育它是农村办。所以这个来源都是农民,他要有税费负担。因为这个在过去造成了很多基层干部跟农民的矛盾。到2006年之后,特别是中央在2005年提出建设新农村,那么就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我们党中央就把农民的税费负担全部免除了,这应该说在历史上也是有里程碑意义的。2006年免除农业税费负担之后,河北一个农民专门铸了一个减赋鼎来纪念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个政策措施,就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也就是说在中央提出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样一个说法之后。中央财政,也包括地方财政加大了财政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表现在我们的财政方面,在支农资金安排的比重比较大。2006年以前,大体上我们中央和各级财政,大体上是把10%不到的这个财政资金安排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分享,应该说这个比重是比较低的,因为当时我们农业所占的比重要超过15%以上。我们农村的人口占60%左右,那么你想获得的财政支农资金才10%不到,那显然是低的。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财政支农资金一定要按人头都要分下去,那个是不合理的。因为很多事情它是要城市负担的,比如说军队、外交等等这些事情,它都是在城市办的。那么这个教育文化等等,它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但是无论如何,过去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从2006年以后,中央在这个方面,它的财政支农资金,它的比例增加了,到现在大概有15%左右,用于了财政支农资金。比如说现在我们的财政支农资金全国大概从中央到地方,大概有3万亿左右。所以这个在基层工作的同志,你和2006年以前,和十年前做一个对比,你看我们每个农村,起码这个道路、能源、水利等等,你发现来自于政府的这个支农项目,投入的资金是在不断的增加。我们农村这几年的面貌改变的比较快,哪儿来的?都是这个财政支农资金增加的一个结果。

第三个政策措施,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也是直接得益于第二条我说的财政,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有了钱干什么呢?我们要搞这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基础设施就包括交通,主要是道路了,农村水利、通讯等等。在这方面,也就是说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第四个政策措施,就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个农村社会事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卫生,一个是养老。农村教育原来是农村的教育是由乡镇,乡村这两级负担的。2006年以后,这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城乡教育,由县级财政统筹。所以06年以后,像农村危旧校舍问题,拖欠农村老师工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都解决了,而且按人均生津经费这个角度来看,城乡学生享受到的财政教育资金,基本上是一样的。

还有医疗卫生,我们大家知道从2003年开始,我们探索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那么现在全国各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建立起来了,农民大体上住院报销可以60%以上,大病统筹等等都实行了。这个十年前那是没有的。所以这个应该说是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然后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这个制度也都建立起来了。

 第五个政策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2005年的时候,国务院专门就这个问题下发了一个文件,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从那儿以后,历届人代会、党代会、中央1号文件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第六个政策措施,就是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我们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得占用一些耕地,因为你有更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了,我们的产业重心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了,所以占用一些耕地是必然的。有些农民失去原来搞农业生产的土地,那么他这个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和就学、就医这些基本的民生问题怎么解决?过去我们受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这样发展战略的影响。在这个方面,有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太好。特别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地方,比如说中西部,可能在这方面对于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个保障的就不是很够。这里面跟土地财政等等都紧密相连。

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一定要让他们分享我们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也就是原来农民贡献了土地,那么要让他在失去土地之后,他在就业、住房、工资等等方面,要比原来的生活有所改善,甚至改善很大,这样的话农民才愿意把土地贡献出来,让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更快。具体的措施各个地方都各有特色,像北京、上海,在这方面总的来说处理的还是比较好的。

   第七个政策措施,就是征地制度改革。主要是要解决在占用耕地的同时,我们要保障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就是我们再搞工业化、城镇化,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因为大家总要吃饭的,你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首先要有耕地,所以中央多年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那么怎么办呢?中央就要求各个地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要做到占补平衡,就是说你占用了耕地,搞工业化、城镇化,那么你要从另一些地方把这个耕地补回来,因为我们远离城市的农村有一些地方还是有扩大耕地面积这样潜力的。所以我们要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做到占补平衡,保持我们耕地面积不下降,总量不下降。

 第八个政策措施,就是林地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说,30多年前大包干之后,耕地都承包到户,但是林地,基本上还是集体统一经营,效果不是很好。2008、2009年前后,我们把这个林地也基本上承包到户了。

第九个政策措施,就是户籍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要解决我们从1958年以来形成的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这样一个户籍制度,让农民更多的分享现代化成果。我们中央现在已经在中小城市已经放开了户口,就是说农民在那里购买了住房,他愿意把这个户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特别是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推进的就更快一些。

而且现在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农民朋友不愿意把这个户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跟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是联系在一起的。总之,我们现在这个户籍制度,给城乡居民造成权利不平等,和改革开放前相比,甚至和十几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当然,还要继续推进。

第十个政策措施,就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我们大包干之后,人民公社解体了,中央一直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应该说这个问题它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基层组织建设说到底,是我们党跟农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那时候基层干部,老是到农民那儿要粮、要钱、要工,所以形成了基层干部跟农民关系比较紧张。那么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减除了农民税费负担之后,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从县这一级做起,那么在财政上,对于农村、基层,特别是乡村,乡镇一级,村镇一级,村两委的班子建设都有了一定的投入。比如说一个村两委的班子,一年给他几万块钱,有些地方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给的更多一些,日常的工作经费,对于干部有一些补贴,发达国家可能补贴的更多。有的地方一个月几百元,有的地方一千多元,有的地方是几千元,这个都有。那么这就根据各个地方的财力了。同时也要求基层干部,村两委要加强学习,法制建设等等。所以近些年基层组织建设也大大的加强了。

由于中央采取了这些扎实的政策措施。所以在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或者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把它概括成五个方面。

第一,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在这个方面,它的基本情况是这样,就是在1996年、1998年,咱们中国的粮食产量都突破了一万亿斤,这是一个台阶。但是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这几年粮食产量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时候,我们的粮食产量9600多亿斤,这个下滑的比较多,这时候我们粮食供求不平衡了。

从2004年开始,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这样的方针政策,主要是针对粮食生产发展的。所以从2004年,我们中国就扭转了09年以来粮食产量不断下滑这样一个趋势,粮食连年增产。所以这些年,应该说从2004年到2014年,粮食连续11年增产,我们的粮食产量去年达到了12000多亿斤。这个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如果没有粮食增产,那么我们在贫富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那么我们的物价就很难稳定,低收入阶层,他们的生活就很难得到保障。应该说由于我们农业发展好了,我们的物价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低收入阶层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表现在食品这个方面,大家是有切身感受的,这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

第二,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由扩大到缩小,我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是这样,1978年的时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是1:2.5左右。到2009年这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到1:3.3,其中2009年这是最大的。然后从2010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变为缩小。所以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为1:2.9多一些,就是不到1:3了。应该说这个是党中央实行城乡发展一体化以来取得的一个巨大的成就。

第三,农村的面貌变化巨大。前面讲,农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社会事业的发展,那么我们看到农村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都能够通机动车,还有电话线,还有电视信号,还有宽带网,进入了农村,这个基本上都实现了。包括到新疆、西藏、内蒙这些边远地区调研,打手机、看电视、上网,基本上都没问题,应该说这个是巨大的变化。

  第四,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快,这个也进展非常明显。原来过去为什么我们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这样一个政策在理论上应该说早就遭到批判,领导干部也早就想解决。但是为什么解决不好呢?这是因为我们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工作上有一些认识,就是担心如果把我们的财政支农资金,一些人力、物力,投入到农业农村方面,让农民多得一些,会不会降低我们经济发展速度呢?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老是有这种担心。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