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大国的发展问题(2)

后起大国的发展问题(2)

二、我国解决工业化初始资金问题的途径

后起大国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已经存在一个发达国家群体,靠外部攫取或自然积累解决初始资本已无可能。市场化国家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负债工业化,由于很难与发达国家竞争,自己又缺少积累资本的特有方式,结果债台高筑,无法偿还;二是外国资本直接进入,结果是无法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命脉被外资控制,利润外流,成为发达国家附庸。

我国没有选择以上途径,而通过统购统销和计划经济完成了工业化初始资本积累。

一是实行统购统销制度。1953年夏季以后,国家收购粮食越来越难,而城市销售却迅速增长,一些大城市甚至马上会出现供销脱节的严重局面。本来,1952年粮食总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9.3%,1953年总产也很好,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朝鲜战局稳定后,我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城市人口明显增加,粮食需求也迅速扩大,粮商和农民储粮惜售,引起粮价上涨。粮价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工人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就意味着工业利润流到农业和农民那里,工业发展就没有了资金。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即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同时,中央还认为,面对成亿的个体农户进行统购,工作量极大,如果把一亿一千万个农户组成一二百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以社为单位进行购销,就方便多了。很快中央就把统购统销与合作化运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宣传和推动。

统购统销制度,对我国工业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的本质是,通过调整农业与工业的利益关系,形成农业向工业提供资本积累的机制。它通过从农业低价收购粮食等农产品,保证了城市的低物价、低工资,进而实现了工业较高利润和积累,为工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以后,我国逐步扩大统购、定购、议购范围,涵盖了大部分农产品。虽然集体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低价政策下,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这是我国农业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是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形式上是资源配置方式,本质上是为积累工业化初始资本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服务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调整工业内部利益关系的机制。我国通过这一机制,实现了传统轻工业向新建设的工业体系提供初始资本积累。具体说,就是将传统轻工企业的经济剩余汇集起来,投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中去。经济剩余主要包括利润、折旧和提取的大修理基金等,这里的折旧和大修理基金实际上是成本,只是不需马上运用的成本。国家规定,大修理基金留给企业,但是,利润和折旧要全部上交。当时,有些产品是中央直接管的,而对大量像油盐酱醋、烟酒糖茶这些普通轻工产品,中央计划是管不到的,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来管,但地方的经济剩余必须遵守中央统一管理和严格纪律,例如,工资是不能随便提高的。可以说,在我们的工业化中,传统轻工业也付出了代价。因为,传统轻工业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条件,生产设备普遍陈旧落后。对早一点建设的重工业企业,也同样采取这样的方式,为工业体系建设提供积累。当时,我国是牺牲微观活力来换取宏观迅速布局。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5%,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已基本结束,工业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积累了较多的矛盾:一方面,微观企业活力低下;另一方面,统购统销和计划经济虽为工业化积累了初始资本,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农业和轻工业落后、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匮乏、人民生活提高很慢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调整和改革经济管理模式。

改革从农业开始,国家在1979年大幅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后,又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逐步减少统购品种和数量,到1992年最终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等农产品价格。随后,我国立即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主要采取国家财政补贴方式,对农业给予帮助。现在,我国每年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保护价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补贴等,有几千亿元。2006年,国家又取消实行几千年的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业和农民负担。对工业企业改革,最早是以搞活企业为核心,把企业应得利润、折旧返还给企业,使企业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并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以后又进行了利改税、拨改贷、放开产品价格等一系列改革,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计划经济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经济体制内涵发生根本变化,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