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国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理性思维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和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想。他遵循“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古训,立足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进行理性思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国战略思维。
第一,从发展中大国国情出发考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国的复杂国情,特别是人口众多和幅员辽阔的基本特征,因而在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时,总是从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路和措施。他在谈到独立自主的原则时,强调“东方大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他在分析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时指出,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如果以现有发达水平的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所以必须走科技创新的新路。他在谈到国家治理时强调,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治理很不容易,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
第二,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一种思想如果不善于从一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他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善于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他在阐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借用魏源关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思想,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关键看对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有利,所以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他在分析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时,借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道理,说明要从全局出发谋划改革,使各个领域的改革协同推进。他在分析大国之间的合作共赢时,借用“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思维,说明要抛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第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还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势,深入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战略。他在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时,强调“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利的方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他用“两点论”辩证地分析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认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他在阐述中国的发展道路时,运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一个国家不可能通过依靠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他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时,辩证地阐述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提出既要扩大内需,又要稳定外需,最重要的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ZD144)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